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兩岸共同市場 沒那麼容易

中國時報 2008.05.19  

     「商人無祖國,永遠的利益掛帥!」去夏前往廣西途中遇上台商小陳,他正隨著鴻海董座郭台銘的腳步前進越南。「考慮未來五年的變局,這步棋遲早要下的」,他說。

     今年三月去上海,聯泰投顧老總王泰允一開口,「四月初帶個團去越南,要不要來?」考慮兩年後的「東協十加一」,嗅覺敏銳的台商已搶先布局,絕不落後形勢。

     利益掛帥 不加入難競爭

     台商的憂慮,過去已反應到政府端午、中秋座談會上。即使本土企業,對未來也憂心忡忡。台塑董事長李志村說,「台塑原料出口大陸徵六.五%的關稅,日韓與大陸簽訂FTA,雙方免關稅,台灣根本沒法競爭。」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說,「東協十加一後,東南亞國家出口到大陸就免關稅,不如把工廠遷到東南亞去算了!」海基會候任董事長江丙坤走訪深圳,也多次提到相同問題。

     大選後不少台商鬆了口氣。「馬蕭不是提兩岸共同市場嗎?」「經濟合作機制跨出第一步,台灣就不會邊緣化啦!」你一言我一語,道盡台商的憂慮。連前昆山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宣炳龍都說,「兩岸共同市場,昆山準備好了!」

     這位多次走訪竹科,將電腦大卸八塊再一一邀請零組件廠商參訪、最後奠定仁寶、鴻海投資昆山的官員,如今負責花橋國際商務城開發。在他腦海裡永遠只有兩岸經貿,但真那麼容易嗎?

     「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是新政府第一要務!」上海台協榮譽會長葉惠德說,三通、直航及開放陸資,是兩岸經貿正常化的基礎。「台商赴大陸做生意,就應像去歐美一樣,政策法令不應歧視。」

     經貿合作 名稱不是問題

     他說,間接投資貿易變成直接投資貿易,人員往來管制放寬後,勢必衍生諸多問題,兩岸就必須簽定投資貿易保障協定,來保障台商。

     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以及建立一定協商機制後,第二步就是朝建立自由貿易協定(FTA)、產業合作或關稅聯盟進階架構邁進了。

     早在○五年「連胡會」時,「國共論壇」已提出關稅及FTA議題。當時,囿於FTA涉及國家名稱,因而採行「共同市場」的概念。

     按照江丙坤說法,一旦和大陸展開商討的動作,東南亞各國就不會反對和台灣簽署FTA。○二年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說,只要用WTO的架構,「星國便可抵抗中國壓力」。當時未完成,是因政府堅持使用台灣名義。新政府上任後,估計名稱已不是問題。

     今年北京「兩會」期間,中共商務部長陳德銘暗示,大陸對台經貿已部分採行CEPA的精神。○三年起對港澳實施的CEPA措施,已具備「準自由貿易區」概念。預料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框架也不出此議,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兩千年前後兩岸分別加入WTO,已為兩岸經濟合作建立一定基礎」,全國台企聯會長張漢文說,「去除政治障礙後,在區域整合趨勢下,兩岸因地緣、人文等因素,加上產業互補,建構自由貿易區對兩岸都是有利無弊。」

     建立經濟合作機制容易,從海基海協兩會著手談起,從投資、金融,到服務、貿易,從機制建立、定期磋商,到簽訂協議、備忘錄,總能手到擒來,步步為營。但至於建立什麼自由貿易區,就言人人殊了。

     東協十加一 市場威脅大

     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漢林說,台港都屬小型經濟體,經濟發展接近,台港應先兩岸建自由貿易區;廈門當地則建議兩岸在廈門設立CEPA試驗區;而宣炳龍自是希望以花橋連結昆山模式最合適。至於兩岸共同市場,北京外貿大學研究報告坦陳,因涉及人員、資金技術、關稅、匯率及貨幣的統一,範圍深且廣,並沒那麼容易。

     的確,歐盟走向共同市場且花掉半世紀時間,兩岸成立共同市場,顯然難度比自由貿易區大得多,也只能是長遠目標。「東協十加一」成形後,將成為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近廿億人口生產全球近兩成的GDP總量(二兆美元),加上年貿易總額一兆兩千億美元,能量與影響力都無與倫比。

     更重要的是,二○一○年廢除千億美元以上關稅後,新組織將再謀求政治、安全、軍事等全方位的合作。「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台商已跨出全球布局的第一步,接下來就看政府怎麼和對岸談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