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台灣酪農的在地全球化?

  • 2008-10-03 中國時報 【王文誠】

 大陸毒奶粉事件愈演愈烈,民眾穿梭在資訊泥淖中,對「陸製奶品」可能還比「本土牛奶」的意義還要清楚。對台灣而言,生產牛奶製品的酪農業在地想像是什麼?政府大力推動的酪農業轉型的意義又是什麼?

 台南縣柳營是酪農業故鄉,供應全台牛乳製品占六分之一。酪農戶戰戰兢兢,打拚敬業,為生產品質把關;產乳區域重視衛生,專職獸醫隨時待命,連工作人員都得穿衛生隔離衣,以防乳牛細菌感染;但酪農業者的努力,卻沒能得到適當回報。

 先前,在台灣銷售的柳營牛奶往往被標示為其他地方,像花蓮或台東,亦即「可以被想像為更佳環境」的地名,所以柳營牛奶的名氣相對不高,知道的人也不多(如同後壁有名氣之前,其生產的稻米被叫做西螺米一樣)。不只如此,在地牛奶也不見得搶手,例如往年冬季十二月到隔年三月,因為牛乳分泌旺盛、生產過剩,會直接倒掉或者拿來灌溉如芭樂等較佳品質的水果,現在則透過在地協會與飯店業者合作,便宜地變成加工品或中小學午餐。

 為什麼要倒掉在地牛奶而去進口毒奶粉?因為這些高品質的台灣牛奶製品受限於商業契約。具有通路能力的品牌企業,為了保有較高的市場價格,在夏季牛奶產量較少、奇貨可居時全部收購,在冬季牛奶生產過剩時打折且限量收購,這樣就可以「穩定」住高價格,保障通路商的獲利能力。

 有契約還算是好的,雖然酪農仍然受限於契約主,至少還有點保障;問題是一旦契約主認為酪農戶今年表現不佳,明年就可能縮小收購量或取消交易。這樣下來,通路被控制,過剩的奶製品無法到達下游麵包、奶茶、濃湯或咖啡包業者,簡單的供需法則就會教導人們進口毒奶粉。

 由於全球更細碎的分工,拼湊出「理所當然」的在地酪農被剝削與毒奶粉輸入的圖像。企業透過媒體與政府,透過自由貿易與減稅工具來保有地位,並簡化詮釋為自由化,而「解藥」是要求酪農業者轉型。

 轉型事實上就意味著自求多福、社區營造,以及政府卸責。在地業者必須研發牛奶包子、「發明」牛奶火鍋等,從個人、從社區的方式來進行「全球化」。但是我們是否想過,真的等轉型「成功」了,在地酪農就不見了,都去賣火鍋了,而火鍋原料是進口的比較便宜,經營鄉野旅遊的人力是進口外勞比較便宜,這樣又造成民生產業消失,然後又進口一堆毒產品,又造成恐慌,形成惡性循環,徒留在地酪農笨拙地端托盤賣火鍋。

 難道,農業轉型真得落得如此地步?其實全球化不必然與在地脫節,紐西蘭酪農業就是個例子,從過去對殖民地母國的經濟依賴,到現今轉型為全球生產鏈的供應端。關鍵就在於,「國家」責無旁貸地理解在地產業脈絡,並展現治理責任。

 回頭看看台灣,政府聲稱的輔導「轉型」,就是請公關公司辦辦活動,把經費拿給媒體做置入性行銷,讓人民知道政府「有在做事」。雖然這樣符合台灣選舉政治的規格,但說穿了根本就是扼殺台灣酪農,老百姓再跟著陪葬。似乎,價格因素決定了台灣酪農業發展,並任由全球化分工與資本恣意流竄。

 全球化治理,理解在地脈絡才是根本;以盲目全球化轉型做為經濟的解藥,反而是正在終結台灣的毒品。(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調查:星國是外來人才亞洲首選工作地點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公佈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新加坡是亞洲區域外來人才的首選工作地點。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國際人力派遣服務在今年三月到七月之間,首次對亞洲跨國公司的員工流動情況進行調查,共調查一百零五家把亞洲總部設在新加坡的跨國公司,包括瑞士信貸、摩根大通、飛利浦電子新加坡分公司、洲際酒店集團亞太總部和卡夫食品等企業。

接受調查的這些跨國公司中,被問到新加坡、中國和香港等三大設立亞洲總部的主要地點時,有百分之七十的公司推薦新加坡做為首選工作地點,中國則以百分之六十八的比例居第二,選擇香港的公司則有百分之三十二,居第三位。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指出,新加坡政府推行核發就業准證、較低且具競爭力的個人所得稅率及特許權等措施,來吸引外來人才到新加坡工作。從上面的調查數據,可見這些政策奏效。

調查也顯示,吸引外來人才到新加坡工作的理由,還有穩定的政治與社會環境和良好的基礎設施。

調查指出,有百分之七十九接受調查的企業認為,新加坡是亞洲最容易讓人才「本地化」的地點。所謂的「本地化」,是外籍員工較能接受類似本地員工的薪資和福利待遇。

調查也顯示,在金融風暴影響下,外國人才在新加坡的薪資與福利配套將沒有以前那麼優渥,包括二萬五千新元(約新台幣五十五萬六千元)的房屋津貼等,都可能縮減。

即使金融風暴席捲全球,調查卻發現,接受調查的公司中,有三分之一仍認為到本區域工作的外國人將會增加;但有百分之二十二的受訪公司則認為會有所減少;有百分之三十七的受訪企業則認為人數將維持不變。

【2008/10/14 中央社】

毒牛乳危機化轉機 菲國有意發展羊奶產業

中國毒奶粉事件令全球多國民眾談牛乳色變,菲律賓官員趁機建議發展羊奶產業,並稱羊奶的營養成份比牛奶還高。

總統府中呂宋地區發展助理法哈多引據中呂宋國立大學的研究說,羊奶的營養成份介於母乳及牛乳之間,作為母乳的替代品,羊奶是比牛乳為佳,而且大人小孩都適合飲用。

法哈多表示,羊奶的蛋白質成份比牛乳要高,也比較容易消化,而毒牛奶事件正是菲律賓羊農的好機會。

他也坦承,政府需要為羊奶商業化作更多的投資,以引進澳洲及紐西蘭的種羊,為體型較小的菲國品種配種,提高羊奶產量。

法哈多說,初步而言羊奶的成本可能高於牛乳,但一旦產業發展起來,羊奶的成本就會比牛乳低,因為養羊的成本比養牛要低。

自從中國三鹿牌嬰兒配方奶粉發現含有三聚氰胺之後,菲國衛生當局即暫時禁止所有中國乳品進入菲國。

【2008/09/30 中央社】

東京傳真》品牌國際化 松下全改Panasonic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90年前創立的「松下電器」公司,自10月1日起改名「Panasonic」。改名的最大原因是要拋棄充滿家族色彩的「松下」名字,集中資源,專打一個品牌。

松下集團的創立,是日本戰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松下幸之助從一個家庭工廠開始經營,最後發展為全世界眾所周知的企業。但這個名門大企業,卻一直有著很大的煩惱:那就是究竟是「松下」還是「National」,或台灣所稱的「國際牌」?

創業90周年,松下集團準備開始迎接跨國嚴厲競爭,這時松下經營團隊才發現,他們最大的弱點,竟然是「品牌力道不足」,太多品牌名稱分散了松下產品的競爭力。

松下社長大坪文雄宣布:「松下、Panasonic、National三個似乎不同名稱的品牌,從10月1日起將統一,集結起共同的價值。」9月16日,在一項新產品的記者發表會上,松下集團首度推出以「Panasonic」為品牌的冰箱、洗衣機等白色家電20多種,以前這種白色家電 都是打「National」的品牌。

大坪文雄說,「這個是個相當令人難以抉擇的決定,但為了讓松下走向全球化,再創松下第二春,松下非走這條路不可。」

從10月1日開始,日本松下電器公司決定正名為「Panasonic」。這不僅僅是這家公司全面更名,也等於向素有日本「經營之神」之稱的創業者松下幸之助告別,從此松下將統一所有公司產品和企業品牌為「Panasonic」,完全擺脫創業以來的舊家族包袱。

SONY前老闆大賀典雄就曾很自豪地說:「SONY這四個英文字母,就代表我們的品牌力!」韓國的三星,也在世界各地建立起「Samsung」品牌的名氣,打響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唯獨日本松下,究竟要打國際牌、還是Panasonic或松下電器,一直舉棋不定,品牌分散,混淆視聽,讓松下在打國際市場時遠比前兩家吃力。

松下將「Panasonic」作為今後集團的名稱,最主要是Panasonic在歐美的知名度,遠高於Matsushita(松下)這個名字。美國一家諮詢公司Inter-brand的調查就說,松下的品牌力用金錢來換算,居世界第78位,遠遜於Toyota排名第6,SONY排名25。松下改名後,有助於提升品牌力。

超薄型電視目前是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電子數位產品,松下占有率去年統計只佔8.8%。松下2009年度打出的營業額目標為10兆日圓,希望將海外市場提高至6成,國內4成。松下集團改名,實際上是積極布局攻占海外市場新戰略的第一步。

【2008/10/01 聯合報】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開曼群島 鱷魚之島變洗錢天堂

【聯合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

哥倫布508年前發現開曼群島時,很難想像這個當時滿是海龜的加勒比海荒島,有一天竟會成為全球五大金融中心之一,更以「避稅天堂」、「洗錢重鎮」揚名於世。

若不是新聞熱炒陳水扁家族洗錢,台灣民眾可能從未聽過開曼群島,更不知它在國際金融業的「地位」。因拒絕獨立,開曼群島目前仍為英屬海外領地,僅六萬人口、260平方公里,比台北市還小;位於西加勒比海,向北遙望美國邁阿密,相距約650公里,與美國之間隔著古巴,從邁阿密搭機到開曼首府喬治城(George Town)約一小時,是開曼對外交通要道。

記者為一探究竟,從紐約先搭機至邁阿密,再轉機至開曼喬治鎮,總共飛行時間約四個半小時,加上等機時間,共約八小時抵達。來回機票約美金450元左右,目前並非旅遊旺季(每年11月至3月是旺季),波音737-800型的飛機竟然滿座,其中遊客居多,也有在當地念醫學院的美國學生及到開曼作生意的商人。

開曼群島由一大島與二小島組成,大島稱大開曼(Grand Cayman),為首府所在,九成五人口聚居於此;所以叫「開曼」,據稱是16世紀英國人登島時以土語「鱷魚」名之,可想像當時鱷魚與海龜之多。

現在的開曼卻宛如英國皇冠上的珠寶,它的人均所得4萬2000美元,比台灣高出一倍多,排名全球第12,自己發行的貨幣比美元還值錢(開曼元KYD於1972年問世,匯率以1兌1.25緊釘美元);經濟二大動力是旅遊與金融服務,前者占國內生產毛額(GDP)七成以上,後者則將開曼推上「世界級」地位,成為紐約、倫敦、東京、香港之後全球第五大金融中心。

據主管開曼金融的「開曼群島金融管理局」(CIMA, Cayman Islands Monetary Authority)最新統計,截至今年六月,在開曼註冊營運的銀行與信託公司近350家;保險公司近950家;共同基金約1萬200家;全球排名前50大銀行,八成相中開曼,多在喬治城設據點;相對於六萬人口,開曼號稱全球金融業密度最高地區。

全球金融業所以趨之若鶩,固然與開曼金融基礎建設建全、提供優質金融服務有關,更關鍵的是開曼有誘人的「境外金融」操作空間與利基:在開曼設立境外公司規範與限制極少、隱密性及安全性極高、沒有公司稅、資本利得稅、所得稅、財產稅等,幾乎是無稅之地。

這些特性與利益使開曼成為境外金融樂土,全球各大公司爭相用為「避稅港」,但害亦隨之,利用開曼不法洗錢也日益猖獗。七大工業國首創的國際防制洗錢組織金融行動小組(FATF)、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都曾威脅要將開曼列入不法洗錢黑名單,開曼一度上榜;美財政部且發布報告,公開嚴批開曼防制洗錢「極端無能」。

受到國際壓力,開曼開始「改革」金融法規,承諾增加金融運作透明度與資訊交換,以配合反洗錢行動,金融規範自2000年後修正,但「境外金融」中心名聲絲毫未減。

【2008/09/1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