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農作物身價走高 食品喊漲

  • 2009-05-15 工商時報 【劉純佑╱綜合外電報導】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農業部(USDA)日前公布對今年農作物收成的首份預測報告,顯示食品製造業者在明年之前只怕都會面臨農作物價格上漲的壓力,而食品價格勢必也會水漲船高。

     USDA在報告中指出,很多農場至今都還沒開始耕種,它預計今年秋季收成的平均玉米價格為每英斗4.10美元,雖然距離去年6月所創高峰每英斗7.50美元價位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此一價格比2007年的平均價格僅少了0.1美元。

     黃豆價格同樣看漲。受主要產地阿根廷的乾旱影響,黃豆多頭走勢目前已長達2個月。而週三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5月黃豆期貨價格已漲至每英斗11.50美元,交易最活絡的7月黃豆契約自3月2日來,上漲幅度更達33%,至每英斗11.28美元。

     農作物價格上揚,將成為每年要花費幾億美元購買原物料的食品業者的恐怖夢魘,而消費者也會遭受波及。

     富國銀行的農業經濟學家史萬森(Michael Swanson)推估,今年美國的食物價格將上漲4%至4.5%,與民眾過去10年間習以為常的漲幅高出許多。以2005和2006年為例,食物價格的漲幅為2.4%。

     全球衰退和信用市場緊縮,讓越來越多栽種業者捨棄成本較高的作物,如棉花、小麥和玉米,改種成本較低的作物,如黃豆。

漢堡王廣告 惹火墨西哥

連鎖速食業者漢堡王(Burger King)最近在歐洲推出新風味漢堡的廣告,由於內容有貶抑墨西哥人之嫌,引起墨西哥政府抗議。漢堡王公司14日公開致歉,表示將盡快撤下廣告。

漢堡王最近在英國、西班牙推出的一支廣告影片,宣傳一款放有辛辣味蛋黃醬的德州墨西哥式Texican Whopper辣味漢堡。

廣告裡有一個體格矮胖的墨西哥人披著墨西哥國旗,旁邊站著一名身材高大的美國牛仔。

在廣告中,高大健壯的美國牛仔和一名矮胖的墨西哥摔角手住在一起,美國牛仔舉起墨西哥人,協助他把一個獎杯放在架子上。

墨西哥駐西班牙大使哲梅諾(Jorge Zermeno)向漢堡王公司抗議,認為該廣告以不當方式展示墨西哥國旗,冒犯了墨西哥人民。他說,該廣告「詆毀了墨西哥形象,不當展示墨西哥國旗」,並要求撤下這個廣告。墨西哥法律嚴格規定,不得損毀國旗形象。

漢堡王表示,該廣告只是顯示這款漢堡兼具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兩地的風味,並沒有取笑墨西哥文化的意思,該公司將盡快更換廣告。

漢堡王說:「基於對墨西哥文化和其人民的尊重,漢堡王公司決定修正Texican Whopper廣告。該廣告完全符合英國和西班牙當地法律,並沒有冒犯任何人的意圖。」

漢堡王去年推出的Whopper Virgin廣告影片也曾引起爭議。漢堡王在廣告中讓住在偏遠地區、從未吃過漢堡的居民,品嚐漢堡王的華堡和麥當勞的麥克堡,並詢問他們何者好吃。批評者認為速食公司不該把漢堡帶進那些原始地區。

※參考udn書籤:
漢堡王惹火墨西哥廣告

【2009/04/17 經濟日報】

沒頭路…日本潮男下鄉種田

日本政府推出農業進修專案,訓練年輕人下鄉幫忙農務,希望同時解決失業和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彭博資訊)

日本政府推出農業進修專案,訓練年輕人下鄉幫忙農務。這項方案是首相麻生太郎上個月提出經濟振興方案的一環,希望能解決年輕人失業和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頂著一頭新潮尖髮的小林,原本在迪士尼樂園當警衛,現在是2,400多名鄉村勞動隊員之一。他一邊操作播種機一邊說:「這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難多了。」

日本20多歲和30多歲年輕人的失業問題可以回溯至1990年代,年輕人常常無法找到穩定的好工作,許多人被迫忍受低薪工作。

日本2月出口和去年同期相比大幅滑落50%,隨著不景氣加劇,年輕人成為第一波被裁員和減薪的對象,這種現象在製造業尤其嚴重。政府決定將這些剩餘勞力轉往農業等長期勞動力不足的產業。

隨著都市神話破滅,日本年輕人對農業的興趣也逐漸升高。在農業就業博覽會上,總有數百名應徵者排隊申請,大阪的一場就業博覽會甚至吸引了1,400人。

在日本政府推動振興經濟方案中,有13億日圓(1,300萬美元)是農業進修專案。政府農業官員宗田表示:「年輕人想要工作,農夫想要額外人力,兩者一拍即合。」

如同法國和英國等有悠久農業傳統的工業國家,日本的農業人口雖然只有4%,但人們對農業仍非常敬重。兒童從小被教導要尊重農夫的辛勞,不能浪費米飯。每年的收穫祭,天皇都會進穀給天神地祇。在國際貿易上,稻米永遠是日本最敏感的一環。

但日本農業缺乏效率,人口逐漸老化,稻米價格下滑讓情勢雪上加霜,只有大型農田能保持獲利,其他人被迫尋找其他的收入來源,情況最糟的農田甚至付不出薪水僱用人手。日本農夫的薪水每個月僅1,500美元。

農業進修方案的確能幫助農作。橫芝光町農業合作社負責人鈴木說:「我們年紀都很大了,很高興有年輕人來幫忙。」鈴木已經57歲,參加合作社的農夫中,甚至有人已經83歲。

但這項方案恐難徹底解決日本的失業問題。日本中央農業綜合研究中心(NARC)的梅本說:「年輕人口流入農村是好事,但依賴農業解決失業問題並不實際,農村無法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

【2009/04/17 經濟日報】

就業市場嚴峻 危及中國農村

 
【聯合報/夏嘉玲譯】

譚天英(譯音)看來也許不像惹事生非之輩,但和其他千百萬和她一樣的勞工,已使中國政府領導人對國家穩定憂心不已。

24歲的譚天英生性害羞,身材纖細,在廣州當裁縫,縫製圍裙和連身工作服。她是1億3千多萬湧向都市求職的民工大軍的一員,但他們持續就業的前景日益黯淡。

隨著全球經濟危機深化,對中國出口產品需求銳減,珠江三角洲和一度繁盛的沿海地區的製造業工作正快速消失。這幾個月來,2,000多萬民工丟了飯碗,使譚家莊這種亟需民工匯錢回家的窮鄉僻壤頓失財源。

12月以來,隨著美國訂單枯竭,譚天英的制服工廠已裁減數百人,減薪三分之一。去年,廣州和鄰近地區有2,400家工廠關門。

譚天英最近離開譚家莊,去搭10小時火車,這趟火車近年來帶走該鎮大多數勞動年齡居民。離開前幾小時,她說:「我希望還有活兒可幹,我可不想回頭當貧農。」

中國流動勞動人口的福祉,已成為長年視其命運繫於中國8億農村居民的政府最高優先要務。畢竟毛澤東的革命是靠憤怒的貧農才得以壯大,北京當局一直沒有忽略數十年來令人飄飄然的經濟成長,已造成城鄉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擴大。

為了改善沒事幹的民工的困境,中央政府宣布一連串措施,包括職業訓練、擴大鄉村醫療保健和提供農作物補貼,即使農產品價格暴跌,仍可確保返鄉務農者可以維生。11月公布的5,850億美元振興經濟方案預料也能吸收部分新近失業者。

但在譚家莊和周遭湖南省東北鄉間,大多數人抱怨,還沒看到政府給的好處。莊裡2,000居民約4成在外省工作,他們匯回家的錢是留在老家的老弱孩子的生活依靠。那些錢多半用來買摩托車、付高中學費和蓋新家。

在6,400萬人擠進一個小地方下,大多數人只能有立錐之地。在離香港邊界不遠的深圳一家修車廠工作的29歲民工龍峰(譯音)說:「我們或許還餓不死,但要是每個人都打道回府,日子就會很難過。」

在最近的重要城市株洲,政府官員不太擔心失業農民暴增。株洲就業服務中心主任陳書賢(譯音)說,他比較擔心370萬名住在株洲日益繁盛的市區和周遭已過慣相對舒適生活的民眾。「他們要付手機帳單和房租,」他說:「民工不敢指望太多,他們大不了還可以靠土地和家人的積蓄過活。」

這種看法在中國很普遍,中國農村勞工往往被視為非常刻苦耐勞的苦力。研究鄉村生活的教授賀雪峰說,許多製造業者相信,最有生產力的勞工40歲就耗損的差不多了。

「勞工一上年紀,工作就不夠快也失了準頭,自然會被淘汰,」任教於湖北華中科技大學的賀雪峰說:「金融危機只會加速淘汰過程兩三年,迫使他們早日回老家。」(夏嘉玲譯)

【2009-03-10 聯合報】

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經濟學人周刊:日已淪為貧窮大國

最新一期日本「經濟學人」周刊報導,要日本人承認日本雖是經濟大國,卻也已是貧窮大國的事實,日本舉國上下向來不承認日本有貧窮,將貧窮淡化為差距,甚至根本忘記貧窮這回事,但金融危機凸顯這個問題,日本不宜再自欺欺人。

貧窮問題在1990年代開始加深。在泡沫化以後的長期經濟低迷中,政府為了舒活企業,逐步放寬對解雇的限制,許多企業於是把正規雇用改變成非正規、約聘式雇用,也就是日文所謂「派遣人員」。2007年,派遣人員已達1,890萬人,占日本勞動力三分之一以上。同時,國家財政重建的論調高唱入雲,社會安全保障的經濟漸被削奪,本來已經不健全的社會安全網由此益趨脆弱。

愈來愈多擔當家庭支柱的男性淪為派遣人員,一旦從派遣再陷入失業,下場就是街友。日本的派遣工人有事做才有工資,而且大多數沒有保險,有保險者,理賠條件極苛,只有兩成人有幸拿到。他們也住不起房子,日本很少廉租房,無屋者不露宿街頭,只有當「網咖難民」。

失業者可以向厚生勞動省求助,但通常難獲回音。日本從1960和1970年代成為工業大國,以沒貧民的中產階級社會自視,一般人賤視貧民,認為貧窮全因懶惰,政府同情更少。

貧窮不單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日本有些律師、工會和街友在2007年成立「反貧窮網」,今年1月,500多名失業者在東京日比谷公園紮營,和厚生勞動省打對台。

【2009/05/13 經濟日報】

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東協+中 自由貿易區底定

為期3天的東亞高峰會10日在泰國芭達雅揭幕,中共總理溫家寶將和東協簽署「中國╱ 東協投資協議」,這是中共與東協「自由貿易協定」最後一環。

中共外長助理胡正躍表示,「投資協議」的簽署代表中國和東協的自由貿易協定已完成所有協商,雙方稍早決定2010年正式成立自由貿易區,看來計畫可以如期實現。

東協本身從1992年起就是自貿區,中國2008年和東協的貿易額為2,300億美元(台幣7兆7,700億元),比2007年增加14%,占中國外貿總額9%。胡正躍表示,中國在東協國家的投資已達60億美元左右。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中國是當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中國和東協發展良好的關係,不但有助雙方合作因應全球危機,還有助促進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李顯龍表示,中國和東協的貿易,目前占東協總貿易額10%以上,「中國╱東協自貿區」成立後,將是一個總人口18億、GDP合計2兆美元的巨大市場。

李顯龍稱讚中國致力和東協發展關係。他表示,除與中國建立自貿區,東協也已著手接下來的步驟,就是「東協+3(中、日、南韓)自貿區」,以及「東亞高峰會自貿區」。

溫家寶11日上午與東協領導人會談,並發表演講,談中國和東協共同應付國際金融危機看法。下午東協和中日韓領導人集會。

東協今年的主題是「攜手因應全球挑戰」。印度將由商務部長代表出席,但還不會和東協簽署自貿協定。雙方原定2008年底簽字。

※延伸閱讀》
•歷史新聞》中共東協將組自由貿易區(2001-11-03)


【2009/04/11 聯合報】

拒土入歐盟 沙克吉要美別管

倫敦泰晤士報6日報導,法國總統沙克吉5日要求美國總統歐巴馬不要干涉土耳其申請加入歐盟一事。

歐巴馬稍早出席就任後的首次歐盟、美國高峰會時,呼籲歐洲領袖接納土國,堅決反對讓土國成為歐盟一員的沙克吉則以強硬措詞駁斥歐巴馬,使雙方難得恢復的關係再次倒退。

土國2005年開始申請加入歐盟,並以最遲2020年入盟為目標,獲得美國的堅定支持。5日飛抵土國訪問的歐巴馬顯然試圖為此加溫。他稍早向歐盟領袖表示:「美國與歐洲國家必須將穆斯林視為朋友、鄰居,以及共同對抗不公、偏執、暴力的夥伴。向土國加入歐盟之路邁進是各位對此課題應許承諾的重要象徵,並足以確保歐洲持續而堅定的擁抱土國。」

沙克吉主張賦予土國優惠夥伴而不是會員國的待遇。歐巴馬發表上述談話後,沙克吉立即反駁。他接受法國電視台訪問時表示:「我與歐巴馬總統合作無間,然而若是論及歐盟,是否接納新成員應由歐盟國家自行定奪。我始終反對允許土國加入歐盟,立場至今未變。」

法國與奧地利公開反對土國加入歐盟,德國與荷蘭則持保留態度。沙克吉的最新表態使歐盟國家在這方面的歧見再次赤裸裸呈現。如果土國如願加入歐盟,它將成為人口最眾的歐盟會員國,德國特別擔心屆時的權力轉移。

土國總理厄多岡最近訪問布魯塞爾時,再度重申土國尋求加入歐盟的意願與企圖心。

【2009/04/07 聯合報】

看懂天下事》南韓與歐盟FTA的省思

南韓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於本周內敲定。周一與周二於首爾進行第八回合的磋商,就汽車、葡萄酒和豬肉關稅等核心問題達成妥協。雙方之間的FTA談判經過1年10個月的協商終於達成了初步協議。下月倫敦登場的G20高峰會上,雙方將正式締約。若韓歐FTA明年如期生效,超過美、加、墨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GDP16.3 兆美元)的規模,世界最大的韓歐經濟體(GDP17.87兆美元)將誕生。

由於2003年墨西哥多哈回合談判的失敗,WTO做為全面性談判的功能大幅萎縮,各國紛紛開始尋求其他管道,來達到相互減稅,以及擴大對外貿易的目地。一種常見的方式是尋求加入或成立新的區域性經貿組織,例如歐盟成員的增加,又例如協商成立中的美洲自由貿易區及我們周遭的東南亞國協。另一種方式,則是由兩國之間簽署的FTA。WTO公布的資料顯示,到2009年二月為止,全球共有421個雙邊協定的FTA,另外,大約還有將近400個正在協商當中。

從法律面來看,FTA是WTO規範中最惠國待遇原則的例外,此項例外主要透過GATT 1994第24條及GATS第5條的規定加以確認。另外,GATT1994第廿四條釋義書對協定所需遵循的規定做了較為詳盡的解釋。上述法條構成了合組自由貿易區的法律基礎,據此,FTA成員國間相互給予的優惠待遇,無須適用於其他非成員國,不受所參與國際經貿組織中最惠國待遇的制約,且FTA的簽署國必須遵循對內促進貿易,對外不增加貿易障礙的原則。

傳統的FTA以關稅調降為主,而現行發展的FTA所包含的議題是WTO-Plus,也就是WTO的進一步深化及廣化,其內容朝向貿易自由化、貿易便捷化及貿易合作等方式發展,具體的涵蓋範圍有投資、原產地規定、產品標準及進出口檢驗與檢疫措施、智慧財產權保護、相互認證、自然人移動、競爭政策、關務合作及通關程序簡化、金融合作、電子商務、政府採購、環境保護、勞工待遇、人力資源、中小企業、廣播、教育、旅遊等。

由於自由貿易協定涵蓋的範圍廣泛,協定的名稱已不侷限於Free Trade Agreement,而有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CER)、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CEP)、Association Agreement等不同的稱呼。

實務上,國際間建立自由貿易區型態可分為兩類,一種是「一步到位」,亦即透過一次性簽訂,國際上最普遍就是FTA;另一種是「分階段到位」,也就是先簽過渡或框架協定,再逐步完成關稅、服務貿易開放與投資保障等個別協定(根據WTO的原則規定是10年內)。事實上,WTO規範所重視的,並非協定名稱與到位策略,而是這個自由貿易區中的貿易是否更自由化。因此無論那種形式,最終都須達成涵蓋絕大部分的貿易,及比雙方在WTO的承諾更開放的結果。

台灣與大陸要談的不論是CECA或是ECFA,最不同於CEPA的關鍵在於前兩者的Agreement與後者的Arrangement。Arrangement指的則多為團體或政黨間非正式的約定或協議,而Agreement所意指的往往是兩個政治實體所簽署的正式外交協定,因此符合政治上的對等原則。

另外ECFA比起CECA又簡單很多。因為CECA比較像「一步到位」,ECFA是「分階段到位」,這又是我們國情的考量,也就是先簽框架協定,表達彼此的善意,內容慢慢談。然而就某些急迫需要他國開放之產品或貿易議題,雖然此時尚未完成所有議題之談判,但可先於架構協定設立專屬條款,將這些有立即實施之必要或已達共識之議題納入先期實施項目中,此即為早期收穫條款或早期收穫計畫。

過去八年來,與我國已簽署FTA的國家計有: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宏都拉斯、薩爾瓦多。但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占台灣對外貿易只有0.18%。跟美國、日本、新加坡和其他國家的FTA,一直都沒有進展,就是卡在兩岸關係。與大陸搞好關係,才可能有下一步,這是大家都很清楚的。

因此ECFA就是台灣經貿的敲門磚,你說政府現在能不著急嗎?

(作者為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台灣競爭力論壇總召集人)

【2009/03/27 聯合報】

南韓歐盟 將簽自貿協定

南韓與歐盟最快本周內可能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南韓官員說,雙方的談判已接近完成。這項消息很可能刺激美國與南韓國會加速審核之前擱置的FTA。

美國與南韓2007年簽署FTA,但雙方國會遲未批准。由民主黨掌握多數的美國國會反對批准,認為該協定未能有效解決南韓與美國之間的汽車貿易失衡問題。

南韓仁荷大學(Inha University)的FTA專家鄭仁教說:「南韓與歐盟FTA生效的可能性比韓美國FTA高多了。」南韓和歐盟計畫23、24日在首爾展開第八次談判,討論如何降低關稅和其他貿易障礙。南韓官員說,這可能是雙方最後一次談判。

南韓與歐盟間也存在汽車貿易問題,但歧見不如南韓與美國間那麼深。

南韓與歐盟去年雙邊貿易額為984億美元。歐盟是南韓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中國,同時也是南韓最大的外國投資者。美國是南韓的第四大貿易夥伴。

南韓外交通商部官員金喜相(譯音)說,雙方上周「非常接近」完成談判,雙方貿易部長將在4月2日的倫敦G20高峰會上,達成「政治性協議」。雙方簽署的任何FTA,都需南韓國會和歐盟成員國同意才能生效。金喜相說,雙方還在談判汽車貿易問題,正努力達成協議,希望在五年內取消小型車關稅,三年內取消中大型車關稅。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上月呼籲歐盟各國反對這項協定,說「在當前的危機中,協定的不平等本質令人無法接受」,若不解決南韓汽車標準等非關稅貿易障礙,雙方貿易失衡狀態仍會持續。根據南韓汽車製造協會統計,南韓去年從歐盟成員國進口3.2萬輛汽車,出口約40萬輛。

南韓與歐盟若簽訂FTA,可能加快南韓與美國FTA的審核速度。南韓談判代表李惠敏說,若南韓與歐盟達成協議,因「歐盟與美國間的競爭關係」,對南韓與美國的FTA會有正面影響。

【2009/03/23 經濟日報】

全球金融中心 倫敦蟬聯龍頭

倫敦著名金融區的街景,全球知名銀行匯豐銀行、瑞士信貸與花旗銀行的大樓,構成壯觀的天際線。
(彭博資訊)
 

倫敦金融城公司(City of London Corp.)對全球62個金融中心進行的最新調查顯示,全球所有金融重鎮都受到信用風暴衝擊,但倫敦與紐約仍舊排名全球第一與第二。首次納入調查的台北排名41,優於吉隆坡、北京、大阪與首爾。

此次調查於去年7月到12月間進行,是歷來調查城市最多的一次。台北、吉隆坡及曼谷都是首次納入調查,其中以台北名次最佳,吉隆坡和曼谷分別名列45和50。

在亞洲城市中,台北排名第六高,落後新加坡(第三名)、香港(第四名)、東京(第15名)、杜拜(第23名)與上海(第35名),其中東京由上次調查的第八掉至第15,是下滑幅度最大的城市。

今年排名前四大 城市的總分都比去年下跌,但排名不變。倫敦以78分再度掄元,紐約以768分排名第二,新加坡687分排名第三,香港684分名列第四。上海排名第35,下滑一名;北京排名第51,下滑四名;首爾排名第53,滑落五名。

倫敦金融城委託Z/Yen集團自2007年3月起,推出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報告,每半年對全球金融專業人士進行調查,方式是透過57個包括專業人員、經商環境、市場進入、基礎設施、競爭力、資金取得、E化準備進度等評比項目進行調查,分項評分後加計總分進行排名。

【2009/03/07 經濟日報】

東協 要變身東方歐盟

東南亞國協(ASEAN)十國領袖1日承諾將促進自由貿易,避免「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泰國總理艾比希(左)是本次高峰會的主席。
路透

東南亞國家領袖1日承諾促進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政策,並在2015年前把多元化的東南亞地區整合成類似歐盟(EU)的共同體。

面對全球經濟危機大敵當前,本次在泰國度假勝地華欣登場的高峰會,聚焦金融風暴對東南亞國協(ASEAN)成員國的衝擊。東協在高峰會1日閉幕時發表聲明說:「與會領袖敦促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聯手採取更多行動,以恢復金融穩定和確保金融市場持續運作。」

聲明並指出,區域合作的領域必須擴大,與會領袖「重申執行東協經濟藍圖下各項措施的承諾」。藍圖的目標是在2015年前完成經濟整合以及部分的政治與安全統合,以防擁有5億人口的東協將來陷入經濟風暴。

東協成立單一市場的目標包含撤除貿易壁壘,但目前並不打算採用共同貨幣。聲明指出:「與會者同意堅決反對保護主義,不採取新的壁壘或提高貿易障礙。」聲明也進一步呼籲儘速落實把區域緊急儲備基金由800億美元擴增至1,200億美元的共識。

菲律賓貿易部長法維拉透露,有些部長在非正式討論時,反對2015年前終止所有貿易壁壘的目標,但泰國總理艾比希堅稱:「東協國家誓守自由貿易的承諾,將盡一切努力確保成員國不會為了安度危機而採行保護主義措施。」與會官員除了努力為東南亞的經濟災難尋求解決,也刻意凸顯東協對人權的支持。但緬甸軍政府和柬埔寨當局拒絕與支持民主人士談判,使人權議題遇挫。

東協去年12月簽署劃時代的規章,使東協成為法律上的實體,並朝整合的目標邁進一步。該規章並呼籲成員國遵守基本的自由和人權。

東協十個成員國包括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東協領袖訂4月10日與中國、日本和南韓三個主要夥伴在泰國集會。

【2009/03/02 經濟日報】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澳洲統計 每4位留學生創造1工作機會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澳洲一項統計指出,教育服務業3年造就12萬多個工作機會,平均每4位留學生創造1個工作機會。

教育部電子報最近報導,根據4月1日公布的Access Economics報告,綜合分析國際學生對澳洲經濟貢獻,澳洲教育產業出口值在近3年成長42%,造就12萬6000個工作機會,貢獻國民生產毛額的1%。

這項出口業對經濟影響,除學生直接就學支出12億澳幣,還有附加價值的學生與家庭消費支出141億澳幣,教育服務業因此成為澳洲僅次於煤、鐵的第3大出口業,甚至超過旅遊、服務等。

報告也指出,每位國際學生每花費澳幣1元,即貢獻附加的澳幣1.91 元至澳洲的經濟。

國際學生業務估計貢獻超過12萬6000名等同全職的工作,3萬3482名在教育機構,8萬8649名在其他類機構。

澳洲私立教育及訓練協會會長Andrew Smith表示,今年度私立高中、學院的註冊率在不景氣中仍然穩定,有些甚至成長,私立學校註冊率在2006到2007年增加92.6%,教育出口產業重要性被確認,成為抵抗全球性不景氣,繼續蓬勃發展的產業。

也就是,每4位來澳洲的國際學生,可創造1個澳洲的就業機會,因此國際學生數如降低5%,會造成6300名澳洲人失去工作,整體出口值損失超過澳幣6億元。

IDP教育公司總裁Tony Pollock表示,國際教育是一項高附加價值、創造澳洲就業機會的知識產業,澳洲在這項產業表現很好。澳洲技術及進修教育執行長Martin Riordan認為,技職體系學生目前幾乎占國際學生總數的一半,政府海外行銷教育產業計畫有成效。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中國農產品侵台 台灣農業災難

自由時報20090420 

〔記者洪素卿、黃以敬╱台北報導〕中國總理溫家寶喊話要求開放更多中國貨品進入台灣,馬政府過去一直保證不會開放的中國八百三十項農產品,恐將失守;學者質疑,中國農產品對台灣的進出口逆差大幅增加,去年就已高達二.八億美元,以政府目前展現的談判能力及立場明顯不足,這道防線更將面臨棄守危機,對台灣農業將是極大的傷害。

我種植花生成本 中國的五、六倍

台灣農業產學聯盟名譽理事長吳明敏指出,如果進一步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入台灣,由於我國土地成本高,而且勞工貴,一些極度仰賴「土地」以及「勞工」的特用作物類,例如落花生、茶葉、香菇等,甚至蔬菜、水果都將受到嚴重的衝擊。

吳明敏以花生為例,我國種植落花生的成本可能是中國的五到六倍,一旦開放引進中國花生,種植花生的農民就只有失業,並且接受政府救濟一途。

茶葉也是一個問題,吳明敏說,很多品種都流入中國,未來如果回流到台灣販售,因為根本分不出是哪裡種的,以台灣的人工成本這麼高,台灣茶葉勢必也將走入歷史。

品種流入中國 台灣茶將走入歷史

香菇的問題也會很嚴重。中國的香菇一公斤才兩、三百元,台灣本土產的一公斤要六百到八百,近年因為中國香菇走私猖獗,去年端午節本土香菇已嚴重滯銷,如果完全開放,菇農一樣沒法競爭。

吳明敏指出,即使現在只有奇異果等少數中國水果開放進口,其實排擠效應已經很明顯,受影響的不只是紐西蘭奇異果,其他季節性蔬果的銷售量也會受到衝擊。

走私貨猖獗 香菇已經嚴重滯銷

換句話說,不僅是稻米、香菇、花生等目前對中國進行管制的農產品,未來一旦棄守,台灣產品將完全無法與之競爭;即使不額外開放品項,由於目前已開放項目並非完全零關稅,未來這些項目的關稅如有變動,一樣還是會衝擊本土農產,學者因此呼籲馬政府確實進行評估,並把報告提供給大家參考。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以史為鑑 1918流感三波侵台…

因緣際會,我蒐集到一些台灣在一九一八至二○年的H1N1的西班牙流感史料,並蒙蘇益仁前局長的指教,寫了一篇特別報導〈一九一八年全球流行性感冒下的台灣疫情〉,發表於國衛院於去年三月出版的《認識H5N1流感》一書中。後來又用剩餘的資料,在十和十二月寫了兩篇論文,敘述這段病毒肆虐的歷史。我認為以蘇益仁教授等人的學養經驗,一定可以應付這種局面。我現在只想把那段不堪的歷史告訴國人,提供一點歷史經驗。

一九一八年六月初,流感病毒已經從基隆登陸,到九月底已傳遍全島,然後消失。雖然歐美在三、四月已經哀鴻遍野,但是在亞熱帶地區的台灣,只是普遍造成感冒而已,沒有什麼死亡的資料。似乎炎熱的天氣,讓病毒的威力無法發揮。不過到了十月下旬,第二波的病毒又從基隆登陸。因為氣溫降低,加上十月底日人各種節慶活動,加速了病毒的蔓延,順著縱貫鐵路往南擴散;交通船也把病毒帶到花東和和澎湖,於是哀鴻遍野,至少七十七萬人罹患流感,其中二萬五千人死亡。到十二月中旬,病毒又消失無蹤。

一九一九年十二月,第三波的病毒又從基隆捲土重來,其路線又如出一轍,次年二月病毒又消失。這波只有十四萬多人罹患流感,死了一萬九千多人。大概是前兩波罹患而復元者已有抗體,所以死亡較少。

從史學角度,我認為台灣目前情況,大家不必太驚慌。因為今日的醫療設施,絕非八十年前可比。當時全台灣三六七萬人口,只有七三二個只受過四年醫學教育的西醫師,另外大約同等數量的醫生(合法漢醫)。當時日本人患者因為受到較好的醫療照顧,死亡率只有百分之一點一;台灣漢人和原住民則分別高達百分之三點三和百分之三點五。

也就是說,今天的醫療水準應該足以應付困局。我們應該對專家給予充分的支持,也應該可以度過未來的寒冬。

【2009/04/29 聯合報】

短 評-全球都在剉

  • 2009-04-28 中國時報 【本報訊】

     最能讓大家感受到這是個全球化的時代,莫過於可怕的傳染病出現時。墨西哥豬流感肆虐,連台灣股市也跟著打噴嚏,真是感染無國界,天涯若比鄰哪!

     雖然墨西哥離台灣很遠,但昨天已有一位從墨西哥返台的遊客出現發燒症狀,引起一場虛驚。在當今這個飛機到處飛、旅客趴趴走的時代,對於疫情的傳播,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是與世隔絕的安全區。何況,人可以靠海關阻擋,但禽流感等靠鳥類傳播的傳染病,可就難以把關了。

     這也是為什麼,全球防疫網不容有任何漏洞死角,因為只要一個地方堵不住,就可能全盤潰堤,讓大家都受害。每個國家都做好防疫封鎖,不只保護自己國民,也在全世界建立一個相互保護的網絡。

     台灣一直希望能加入世界衛生組織,最能讓國際社會認同的訴求,就是補足全球防疫網在台灣的這塊政治漏洞。「一個中國」政策對於防疫實務毫無意義,反而成為阻擋防疫網的一塊大石頭。再怎麼利用其他管道傳遞訊息,都還是隔了一層、慢了分秒。在致命的傳染病到處飛竄的時候,這會讓全世界民眾都受到更大威脅。

     五月的世衛大會即將登場,據傳台灣這次將可以觀察員身分獲邀出席大會。如果對於防治豬流感疫情擴散方面,可以在大會上提供具體貢獻的話,或更有助於台灣的訴求受到重視。當全球都在剉的時候,也許會更願意聽聽台灣的聲音。

邱坤良:現代寺廟經營之神

邱坤良
台灣果真全面世代交替了,因為不僅參政者年齡層降低,企業家新世代接棒,連寺廟「頭人」也由往昔鄉紳、耆老,轉由青壯派當家。如果哪個寺廟仍由「老公仔標」坐鎮,不是地處偏遠、香火不盛,便是寺廟已企業化、分工清楚。年長者負責清潔雜工,為信徒解答籤詩,實際擘劃廟務者,還是青壯「頭人」。早前的道士、廟祝常為表示老成持重、道行深高,蓄留長鬚,甚至把年齡「虛」長幾歲。現代價值觀不同,嫻熟寺廟歷史、地方掌故與祭祀禮儀的長者,已不及善於行銷寺廟的青壯「經營之神」了。

人神與寺廟 培養出革命情感

台灣每座寺廟本來就是獨立的信仰體,它與祭祀圈的關係超越主祀神發祥地、香火祖廟。以媽祖來說,同樣信仰湄洲林默娘,北港媽、大甲媽、新港媽、關渡媽便有所不同。早前醫藥衛生與農耕技術並不發達,神祇是撫慰民眾的心靈導師,兼扮演警長、醫師與農耕隊長的角色,引領移民開墾,巡莊治病,驅逐瘟疫、蟲災。

每個地方都有講不完的神明巡莊往事。例如台北縣金山鄉民因農作迭遭蝗蟲破壞,每年農曆四月中例由慈護宮媽祖會同萬里媽祖、石門老梅媽祖一起「迎媽祖」遶境三天,驅除蟲害。三重各界亦曾藉「迎五穀王」(神農大帝),撲殺為害農作的鐵甲龜蟲。前述神祇出巡時各地子弟陣頭伴隨神駕,演戲、擺場、宴客,熱鬧不已。在政府尚未重視文化資產的年代,寺廟也成為民俗工藝、戲曲與宗教禮儀的傳習與展演中心,人神與寺廟因而培養「革命」情感。

寺廟、神明的宗教與社會功能隨著時空環境而不盡相同,其間曾受政治力介入,如日治皇民化時期燒毀寺廟神像、戰後國民政府推動「統一拜拜」,皆影響民間信仰生態,但晚近寺廟的角色更異,多屬經營型態調整與社會變遷的結果。

傳統寺廟之間重輩分、尚倫常,香火淵源亦極清楚,現代寺廟則努力尋求新奇蹟,全力「拚觀光」、「搞創意」。任何能為寺廟爭取「第一」的機會,當仁不讓。各大寺廟多已財團法人化,青壯「頭人」善於人際交陪,注重新聞傳播與經營管理。愈能結合現代媒體傳播(尤其是電子媒體)的寺廟,曝光率愈高,也代表神威最顯赫。寺廟歷史一百年或三百年,僅供參考。

老牌新觀念 廟會活動商品化

為吸引新聞媒體注意,各大寺廟的廟會活動推陳出新,多半傾向簡單易懂、符合時宜的熱鬧活動,傳統廟會文化角色逐漸流失。在原來的寺廟品牌下,金身、玉身打造神明,強調大祭典規模的誇富宴(Potlatch)蔚為風潮,廟會活動也愈來愈商品化。

報載大甲鎮瀾宮正準備斥資兩百億元在中國天津興建媽祖廟,兼有禪苑、住商大樓、飯店與文化會展中心的空間功能。事後鎮瀾宮出面澄清,只擔任投資者顧問。不管實情如何,鎮瀾宮的經營氣魄與創意頭腦,已超過台灣「媽祖界」、「寺廟界」的「經營之神」們。只是當前經濟不景氣,台灣失業者眾,此時此刻到中國蓋廟做生意,恐非慈悲為懷的大甲媽樂見。

其實,像鎮瀾宮這樣的名廟,能為台灣社會與信徒貢獻之處甚多,例如運用媽祖遶境進香的神氣與民氣,使這個具歷史傳統的宗教盛事成為質量兼具的民俗藝術展演平台,不但保存文化資產,也可增強鎮瀾宮的觀光內涵,成為真正的台灣「第一」。

(本文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2009/04/18 聯合報】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中共商務部:台灣簽FTA 須大陸同意

台灣力推兩岸經濟合作協議與對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雙管齊下,但中共商務部國際司副司長朱洪指出,台灣要跟其他國家簽署FTA,是涉及主權國家的行為,必須經過中國大陸的同意,才能夠簽署。

商務部國際司副司長朱洪14日在上海復旦大學主持「向自由貿易協定要商機,以自由貿易協定求發展」上海宣講會中致辭,發言表述台灣對外簽署FTA的情況。

朱洪說,「台灣目前處心積慮想要和其他國家建立自由貿易的關係,我們現在不讓台灣對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這是一個主權問題,但是如果能夠獲得中國大陸的點頭,我們同意了,就能夠簽署。」

他表示,「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及『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這實質意義就是自由貿易協定,就是中國大陸單獨關稅區與台澎金馬建立自由貿易的關係,要先同意這種情況,再談台灣下一步對外貿易投資的關係。」

對於大陸對於兩岸簽署經濟合作協議的看法,朱洪會後受訪表示,兩岸都有一些互動,高層有很好的表示,目前由國台辦在負責,商務部國際司僅與台港澳司共同研究。

至於台灣方面希望迫切性的石化、紡織、機械業能優先放入「早期收獲」計劃,朱洪對此表示,「現在談這個問題尚早,這是雙方談判的問題,不是事先想做什麼,可能台灣方面有想法與要求,透過合適方式可以提出。」

【2009/04/15 經濟日報】

遏止台灣經貿全球排名倒退之道

世界貿易組織(WTO)日前公布2008年全球貿易排名,台灣出口自前年的第16名,去年降為第18名,一年倒退兩名,速度之快,令人震驚。與過去長期比較,若台灣出口全球排名節節敗退,對台灣經濟而言,早是嚴重的問題;但新政府上任後,舊爛攤子還來不及收拾,又碰上金融海嘯及全球經濟大衰退,忙著因應,似沒有時間顧及此長期問題。不過台灣出口問題若不能突破,全靠內需的擴展,要恢復過去繁榮局面,那將是緣木求魚!

台灣早在1985—87年連續三年高居全球第11名出口大國,當年香港及韓國分列第12及13名緊追在後,新加坡更排第19名,台灣出口高居亞洲四小龍之首。如今台灣倒退七名之多,而韓國晉升第12位,香港倒退一名排第13位,新加坡大幅晉升五名排第14位,台灣出口在四小龍中敬陪末座。再與中國大陸出口排名比較,1987年時,才排第16名,落後台灣五名之多;去年卻躍升至全球第二出口大國。這20年來,與三小龍及大陸比較,彼長我消如此嚴重,怎不令人感慨!

台灣一向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出口的消長與整體經濟的榮枯,關係極為密切。在出口全球排名衰退下,台灣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在全世界排名,更是急轉直下;就以最近八年而言,1999年尚居全球第30名,至2007年倒退至第38名,平均每年倒退一名,衰退速度之快,令人憂心。此一趨勢如不能早日遏止,今後台灣在世界市場,還有立足之地嗎?

近20年來,台灣經貿在全球排名衰退之快,其原因雖極複雜,但主要有三:

一是國家領導者及執政當局不務正業;自過去「經濟掛帥」改為「政治掛帥」,不僅以意識形態治國,更採取鎖國主義,且不時挑起朝野對立,分裂族群,影響社會治安,嚴重破壞投資與生活環境,衝擊投資與消費,致內需不振。

二是海內外環境變化,產業外移;20年前勞力密集產業外移時,還有高科技產業興起支撐;當後期電子資訊產業外移時,國內沒有新興產業接替,產業結構調整鈍化,加以原有高科技產業迄未培養自有的核心,技術仰人鼻息,致出口競爭力相對落後對手國家。

三是在多邊貿易談判失敗後,區域整合及雙邊貿易合作盛行,而台灣被排除在外,對台灣出口競爭力影響至鉅。就以「東協+1(中國大陸)」貿易協定而言,明年才正式上路,但在進行過程中,東協輸往大陸產品,已有多項早已開始降低進口關稅。

因此,即使台灣在文化、語言及地理區位上與大陸關係都優於東協,但過去十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增加5.2倍,仍然敵不過東協對大陸出口增加8.3倍。若明年「東協+1」貿易協定正式簽署執行,其對台灣的影響將更大。

幸好,去年政權再度輪替,新政府上台後,即以「開放與鬆綁」拚經濟為第一要務,扭轉了過去20年的「政治掛帥」,恢復追求「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不過政府在因應金融海嘯、全球經濟大衰退,救火同時,對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及未來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乃至培養產業的核心技術等,均應早作全面性的規劃。還有政府正在推動的與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確有必要,但政府在國內應加強溝通獲得「共識」後,更要爭取與其他主要貿易對象國家簽署雙邊貿易協定(FTA)。

今後台灣經貿在全球排名,是否不再下滑,甚至還有所提升,就考驗執政當局對以上各點的溝通、協商及執行能力了。

※延伸閱讀》

出口大衰退 台不如韓?

東協加三明年上路 台灣出口首當其衝

【2009/04/02 經濟日報】

撬起這個世界

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只要給我一個著力點,我就可以撬起這個世界!」這個著力點似乎真的出現了。

二次大戰結束的前夕,關鍵性的諾曼第登陸之後一個月,站在勝利一方的44國齊聚美國新罕普什爾州的布列頓森林,共商為戰後的世界重建金融秩序,以緊釘黃金的美元做為唯一的國際儲備貨幣與清償手段。於是透過承諾無限量兌換黃金的美元,全球經濟重新拾起戰前即已殘破不堪的金本位制的功能;而且由於紙幣化的優勢,更能不受金礦開採的制約,以更大的彈性,肆應國際貿易蓬勃成長衍生的流動性需求。

美國一方面以其地大物博、本土未受戰火摧殘而睥睨群倫,一方面美元一躍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只要印製鈔票即能動用全球資源,因而忽然成為舉世之雄,動見觀瞻、號令天下。1971年,受韓戰與越戰的拖累,美國國力大不如前,不願再承擔無限兌換黃金的承諾,尼克森總統片面宣布美元大幅貶值並與黃金脫鉤,一舉毀滅了布列頓森林會議所建立的國際金融體制;但美元反而有如脫韁的野馬,可以肆意增減而完全不受外在桎梏,於是整個世界落在美國政府的股掌之上,各國富源都任由美國的印鈔機宰制。

因此,認真地說,65年前創建的國際金融新體制,此時已然一腳踏入墳墓,其後37年,只不過是將錯就錯、泥足日深,為世界經濟埋下禍根、抽芽滋長,卻令美國予取予求、占盡便宜。人類的愚蠢由此見其一斑;但至愚莫過於美國。美國由於可印鈔票而肆意需索,一方面其國力與其經濟競爭力落差日大,另一方面印鈔而藉赤字流溢海外的每一筆帳,都是美國欠這個世界必得清償的債務。65年來美國欠下的債務已如天文數字,根本無力償還,一朝債主群來索討,就是美國的末日。

這一個末日的喪鐘已經敲響。此次由於美國政府與聯準會的顢頇放縱,任令華爾街的騙徒橫行,世界諸國罕有能逃脫其狡詐手段者;當這個詐騙集團終於失風破敗,不僅讓美國的金融體系土崩魚爛,更掀起全球經濟一次令人聞風喪膽的巨變;因而要求加強以美國為首的監管體制之效率、確保流溢四海以美元計值的資產價值,便成為各國有志一同的要求。

然而釜底抽薪之計,無非是要求早已毀棄承諾的美元放棄其做為唯一乃至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的要責,將這個附骨之疽早日清除,重新審慎建立一個公平、有效、謹守分寸,足以與全球貿易共消長的國際儲備貨幣與清算手段。去年下半年在華盛頓召開的G20會議,其主旨即在於此;4月1日的G20高峰會開會前夕,以中、俄為首的非西方國家更砲火猛烈地抨擊跛足的既有金融體制,要求建立新金融體制的呼聲響徹雲霄,另以SDR(特別提款權)或新創的國際儲備貨幣取代美元的大勢已莫可遏逆。

但一旦此事成真,整個世界都將為之改觀。美國固將為其數十年的揮霍付出慘重代價;目前高呼美元退位的新興國家,受害也不少遜。

因為數十年來,從亞洲四小龍首創加工出口發展模式,到近20年從中國大陸到印度乃至非洲各國風起雲湧,一皆踩著相同的腳步前進,都無法逃脫一個共同的成功要件:對美國大量出超,以廉價勞動換取寶貴的美元外匯,藉以成長壯大。

一旦美國被剝除了印鈔揮霍的特權,舉世無人能替。則這個數十億人仰賴的成功要件頓然消逝無蹤,經濟發展動力消餒,整個世界都要普受其害;區區金融海嘯,倏來倏去,豈能及其萬一。

我們找到了著力點,要用美元退位撬起整個世界,現在已經欲罷不能;但翻轉的世界,又要如何歸正?

●延伸閱讀:
試卜G20峰會成敗
IMF總裁:討論新貨幣 絕對正當

【2009/03/31 經濟日報】

耐吉 未終止下單寶成豐泰


世界最大運動鞋製造商耐吉公司(Nike)25日宣布,為簡化供應鏈,未來半年到一年內將終止和亞洲四家運動鞋代工廠的合作關係。

這四家耐吉代工廠中有三家在中國、一家在越南,但耐吉沒有指名是那些廠商。此外,該公司也宣布將停止對某些服飾代工廠下單,公司發言人道伯森(Erin Dobson)女士說:「這是我們自2007年中展開供應鏈整合計畫的一部份。」

道伯森表示:「我們已經通知這四家廠商將逐步停止下單,給他們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尋找新買家。」她並強調會持續簡化供應鏈。道伯森說:「我們也無法從這波全球經濟衰退中倖免,因此加快了供應鏈的整合進度。」該公司將改變廣下訂單的策略,未來將集中由少數廠商生產,以節省開支。

國內二大為Nike代工的鞋廠寶成及豐泰均表示不在取消合作的名單內,因而不會有任何影響。寶成昨天股價收19.05元,上漲0.25元;豐泰收18.7元,上漲0.35元。

目前耐吉在全球有640家代工廠,其中72家主要生產運動鞋,這些工廠總計約有80萬名員工。耐吉在中國約有180家代工廠,僱用逾20萬名員工,而中國是耐吉最大的運動鞋、服飾及器材採購國。其他代工廠散布在越南、印尼、泰國和南韓等國家。越南媒體23日也報導,耐吉今年可能減少對越南代工廠下單,該公司在越南有逾50家代工廠。

比起其他消費產品廠商,耐吉較不受景氣衰退影響,但最近一季該公司也面臨銷售下滑,尤其來自歐洲市場。耐吉在1月宣布整頓計畫,期能節省成本並且讓產品更快上市,並警告可能裁員4%。

【2009/03/26 經濟日報】

G20的三角關係

20國集團(G20)財政部長會議上周末達成共識,明言優先要務是解決金融體系的漏洞與不良資產問題,並增加對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資金挹注;對於受到各界高度關注的全球經濟振興方案,則因德、法兩國同聲反對而未獲實質進展,令4月2日在倫敦舉行的G20高峰會前景顯得黯淡。近期歐美在G20的角力愈趨激烈,凸顯了G20對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而中國大陸的低調,讓新形成的三角關係,為下月的峰會埋下伏筆。

G20成立於1999年12月,緣起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國際體認,即國際金融問題的解決不能只靠西方工業國家,還需要有影響力的發展中國家參與;因而在既有的七大工業國(美日英法德義加)及歐盟之外,邀集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後稱金磚四國)、澳洲、阿根廷、印尼、南韓、土耳其、南非、沙烏地阿拉伯、墨西哥等國的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在IMF框架內進行非正式的對話,以推動國際金融體制改革。去年金融海嘯爆發,占全球生產毛額(GDP)近九成的G20為齊一化解危機的步伐,將原屬於部長層級的對話提升到領袖級,並於11月間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第一次高峰會,G20的影響力正式崛起,甚至被預言將取代現有的G7。

也正因為G20的重要性日增,既競爭又須合作的歐美陣營大力爭取議題主導權;在首次G20峰會時,因當時全球經濟情勢危急,與會領袖在「華盛頓宣言」誓言,將儘速採取行動,致力刺激世界經濟,並將提出預防金融危機再次發生的規範。從結果看,儘管是由快要卸任的布希總統主持,美國還是占了上風,多數的行動計畫與美國主張一致,歐洲想要增加金融規範的希望未獲得廣泛的支持。以近月各國相繼推出以財政擴張為主軸的刺激方案而言,G20確實發揮了協同刺激步調的積極效果,確認了G20的地位。

四個月後,經濟頹勢依舊,但景氣走勢已從急墜轉為緩跌,讓G20二次峰會的主調出現調整的可能,歐洲更是積極想要拿回主導權。幾個現象可以看出歐洲的強烈企圖,一是在G20財長會前,歐盟27國先集會討論立場,求得內部的一致;再者,面對美國主張擴大財政支出至GDP2%以上的主張,向來對立的法、德兩國竟砲口一致回絕;三是美國總統歐巴馬上任後,國務卿希拉蕊的首次出訪竟棄歐訪亞,讓歐洲感受到喪失國際發話權的壓力。

值得玩味的是,相對於歐洲方面的積極,G20中以中國大陸為主導的開發中新興經濟體沒有立刻選邊站,而是冷靜地專注於爭取新興經濟體的發話權。在這次財長會中,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等四大新興國家更特別發表了聯合聲明,敦促美歐改善資訊流通機制,並呼籲針對IMF的內部治理和代表權採取立即行動,以反映實際的經濟分量。相對於美國亟欲拉攏中國、美國智庫還拋出「G2」共管、共治世界經濟議題的熱絡,中國這次在G20表現的相對低調,凸顯出中國開始管理自己在美歐中新三角關係的籌碼。

因此,儘管是為G20倫敦峰會做準備的財長會議,看似在調和各陣營的立場上沒有取得實質明確的進展,還是把「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及「加大振興經濟力度」孰最優先的爭議留給了領袖們;實際上,這兩個議題一是短期解危,一是長期防害,依各國而不同,但檯面上的膠著正是檯面下的博弈,G20的好戲正要開始。

●延伸閱讀: G7影響式微 G20竄起

【2009/03/16 經濟日報】

新加坡 亞洲外派人員最愛


圖╱經濟日報提供

最新調查顯示,全球城市中,亞洲人最喜愛的海外工作城市,前兩名是新加坡與雪梨。台北在全球逾400個受調城市中,排名第56,在亞洲區和去年一樣排名第六。

據人力資源顧問業者ECA國際調查,新加坡因服務和空氣品質佳、且犯罪率低,連續十年成為亞洲外派人員心中首選的海外工作據點。

香港今年的全球排名掉到第11,理由是空氣污染惡化、健康設施變差。

該公司亞洲區總經理關禮廉表示,良好的基礎設施與健康照護系統、加上低犯罪率和良好的空氣品質,造就新加坡最受亞洲外派人員青睞。

在全球排行榜上,第二名和第三名與去年相同,仍是雪梨和神戶。

上海在亞洲城市中排名維持在第11,仍優於首爾的第12,北京的居住品質也因為舉辦奧運而改善,顯示中國當局改善居住品質有成。

犯罪率低且政治穩定,也讓中國城市的排名普遍優於印度。

在非亞太區城市中,只有哥本哈根與溫哥華擠進全球前十名,但哥本哈根從去年的第五名滑落,與東京並列第六,溫哥華也比去年的第七名退步,與威靈頓共享第九名。

根據這份調查,亞洲外派人員最不想去的城市,是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阿富汗首都卡布爾、巴基斯坦大城喀拉蚩和海地首都太子港,也都讓外派人員敬而遠之,主要是因為這些城市生活不便,且人身安全堪慮。

ECA去年第三季訪問1,800名亞洲地區受訪者,請他們評比全球逾400個城市的氣候、空氣品質與居住條件等項目。關禮廉說,儘管經濟自去年底以來大幅衰退,這份報告仍具參考價值。

另據經濟學人資訊中心 (EIU)日前公布的調查,東京與大阪是海外工作者認為生活成本最昂貴的城市,而澳洲與紐西蘭因澳元與紐元匯價下跌,生活成本下降。由於人民幣升值,上海生活成本現在僅較紐約低2%,比起雪梨則更昂貴。

【2009/03/12 經濟日報】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全球合作 防治結核

20090324自由時報◎ 楊甦棣

大約一個世紀前,美國在與結核病作殊死搏鬥。那時,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人死於結核病,它是在美國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元凶之一。如今,儘管對藥物敏感類結核病的有效治療已存在五十多年,結核病仍是全世界僅次於愛滋病的第二大致命傳染病。這種疾病危害著最貧困、最脆弱的群體,尤其是婦女和兒童。為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三月二十四日定為「世界防治結核病日」(World Tuberculosis Day),使這種疾病得到重視,並發起防治行動。

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到結核病潛伏感染。每年約有九百二十萬人發病。結核病在活動期傳染性極強,患者在咳嗽和打噴嚏時透過空氣將病菌傳給他人。每年大約有一百七十萬人死於結核病。

美國人民正在為預防和控制結核病向全世界結核病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投入大量資源。我們積極參與「遏止結核病夥伴項目(STOP TB Partnership)」,是致力於實現夥伴專案全球計畫(Global Plan)目標的重大國際努力中的一個主要成員;這個目標即:到二○一五年使結核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降到相對於一九九○年的一半。實現這個目標能夠拯救一千四百萬人的生命,而給各國帶來的巨大經濟惠益則更不言而喻。

這裡有一些好消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二○○九年全球結核病控制報告」,世界各地結核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正在下降,而新患確診率和高品質的結核病治療普及程度正在提高。在全世界六大地區中,有三個地區(美洲地區、東地中海地區和東南亞地區)正在穩定實現全球計畫的二○一五年既定目標。此外,西太平洋地區也在向實現這個目標大步邁進。

台灣也承諾將達成二○一五年全球計畫的結核病十年減半目標。近年來,台灣與美國在結核病的預防與治療密切合作。美國疾病管制局協助台灣推動「都治計畫」,又稱「直接觀察治療計畫(DOTS, 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course Program)」,用來確保病患確實服藥,持續接受治療。台灣的疾病管制局也加入美國倡導的全球計畫,針對多重抗藥性結核病(MDR)病患的治療作分析研究。

然而,還有大量工作有待完成。非洲和歐洲都沒有就實現上述目標取得應有進展。由於愛滋病加劇了結核病疫情,攜帶愛滋病病毒的結核病患者和這類患者的死亡人數比我們預先估計的要高一倍。多重抗藥性結核病威脅著多年來在結核病控制方面的進展,因為對它的治療需要有更高成本的新型藥物。採用診斷結核病的新手段,同時改進醫療服務系統和提高社群覺悟,是及早發現和治療結核病的關鍵所在。

美國仍在全力以赴地同所有夥伴繼續努力,加強對結核病的防治。自二○○二年以來,美國人民已向全球基金(Global Fund)捐贈三十三億美元。全球基金已批准將十七.一億美元撥給九十一個國家,作為防治結核病的一期和二期資金。全球基金的撥款已使三百九十萬名結核病患者得到了治療。

美國是為防治結核病單獨提供雙邊捐助最多的國家。自一九九八年以來,美國已向全球的結核病控制專案提供了超過七.七七億美元資金。美國是全球結核病藥物管理中心(Global TB Drug Facility)的一個主要捐款國,在二○○八年向該中心提供了近一千五百萬美元,以普及高品質的治療結核病藥物並擴大供藥管道。美國人民提供的這一治病救人的援助將使超過四十五萬名患者受益。

在全球防治結核病日,美國再次作出承諾,將與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成功實施遏止結核病全球計畫。全球千百萬人的生命取決於真正的國際合作。(作者為美國在台協會處長)

《澄社評論》全球化時代告終

20090306自由時報◎ 洪裕宏

從一九八○年美國前總統雷根啟動經濟全球化以來,這個在過去近三十年間,舉世皆奉為圭臬的經貿自由化教條,到了去年全球經濟大崩盤,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神話終告幻滅。美國向全世界輸出全球化,現在卻又率先去全球化。華盛頓郵報指出,歐巴瑪的經濟政策明確告別雷根經濟學,宣告一個去全球化的時代來臨。美國參眾兩院在通過振興經濟方案時附加需購買美國貨的但書。這象徵貿易保護主義又抬頭,歐巴瑪顯然將振興美國產業,提振內需卻降低進口依賴做為政策主軸,這明顯翻轉了經濟全球化的信念。台灣在此波經濟大崩盤的危機中該如何思考未來的經濟出路?

振興產業、擴大公共支出、提振內需與降低進口依賴已成為各國救經濟的共同作法,藉此來提高GDP值。過去藉出口來維持經濟成長的國家,如中國、韓國、台灣等,都面臨市場消失的困境。台灣出口總值已佔GDP的七成,上個月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將台灣列為當今世上最醜的經濟體,因為台灣過重的依賴出口(以美國為主)使台灣經濟受傷慘重。全球化已經結束了,各國都在保護本國產業。連中國都意識到過去靠美國消費市場所支持的經濟成長已煙消雲散,不惜大幅擴大財政赤字以創造本國市場。

全球化既已告終,台灣在此波經濟大危機中就不可再以全球化的舊思維來制定財經政策。如果大家都在自我保護,你卻在高唱市場開放與自由化,擺明了就是經濟自殺。很不幸地,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要不要與中國簽CECA 或ECFA,馬政府的思維完全是全球化的舊思維。先不論與中國簽這樣的協議是否默認一中架構,出賣國家主權,所謂自由貿易協定 (FTA) 的核心思想就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已經搞死了全球經濟,馬政府卻死要跟中國簽這種東西。

東協加一或加三其實就是FTA的理念實踐,然而歐美市場已巨幅萎縮,即使市場回溫也不會像過去大量進口新興國家的產品。東協本身市場有限,而中國市場還在畫餅充饑階段,就算中國內需有所成長,她也要先救自己的產業與勞工。馬政府如果不懂這個道理,那是又笨又無能,如果懂這個道理,還死要簽ECFA,就是擺明了要促統而不是救經濟。(作者為陽明大學心智哲學所教授)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全球化退潮•區域化漲潮:台灣何去何從?

 

正當九○年代風起雲湧的「全球化」蔚為普世顯學之際,國際金融海嘯倏然爆發,竟使「保護主義」及「經濟民族主義」又蠢蠢欲動。這是不是對「全球化」的質疑或反動?

台灣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國家經貿命脈正是寄託在「國際化」或「全球化」之上。爾今「全球化」的思維與操作受到質疑,台灣在創鉅痛深之餘,更面臨何去何從的問題。

在歷史長河中,經濟思想與操作的主流,往往呈現鐘擺現象。一端擺向自由放任,另一端擺向管制與責任。就資本主義言,從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至十八、十九世紀的「經濟帝國主義」,皆是為經濟強權及開放市場背書的經濟理論;至二十世紀末,因通訊及交通的精進,及產業技術漸趨平等化,使得企業進入微利時代,「全球化」遂成為在客觀上打破企業經營障礙,及在主觀上解放企業所受政治束縛的新理論。

然而,正如二十世紀初社會主義企圖扳回資本主義的鐘擺,或三○年代凱因斯修正了自由經濟的鐘擺;現今「全球化」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導致「保護主義」、「看得見的手」及「經濟民族主義」儼然成為新顯學,鐘擺回頭,毋寧亦是順理成章。

其實,「全球化」一如所有的自由經濟理論,其中雖有合理及進步的因素,但也包裝了經濟強權的擴張動機。由於「全球化」利弊互見,各國雖不能否定「全球化」,卻也對「全球化」多所補綴;最顯著的作為,就是方興未艾的「區域經濟組織」如歐盟與東協加N,及蔚為風潮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亦即以「區域化」來平衡「全球化」。如今,「全球化」因金融海嘯而受質疑,但智者皆不願再陷三○年代相互毀滅的「經貿壁壘」、「保護主義」;於是,「區域經濟組織」極可能是國際經濟鐘擺的落點,做為未來療傷止痛時期的中途之家。對於許多國家而言,這次「全球化」的傷害愈重,「區域經濟組織」及FTA的運作將愈重要。

無論是「全球化」或「區域經濟」,最重要的效應是在擴展經濟活動的規模或舞台。當「全球化」面臨抵制,而「區域經濟組織」可能更趨堅實之際,台灣若是面對一個一個形同經濟壁壘的「區域經濟組織」或FTA,卻無明智的布局,恐將四出碰壁,不知如何自處。我們可能面臨的風險是:會不會由「國際政治孤兒」更進一步惡化成「國際經濟孤兒」?

台灣是個小而淺的經濟體,若被各國的FTA及區域經濟組織排斥又包圍,台灣將在國際經濟上失去角色及腹地與市場。這就是十餘年來懸吊在台灣頭頂的「邊緣化」危機,如今這個危機已因「全球化」的思潮受挫,「保護主義」及「經濟的民族主義」蠢蠢欲動,及區域經濟組織的經濟壁壘一座座築起,而更形緊迫與嚴峻。畢竟,「全球化」思潮所鍾的世貿組織(WTO)已因多哈回合談判破裂而功能大失,「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不易實現,但區域經濟組織及FTA卻是運作較佳的體制。台灣若陷於「全球化」退潮、「區域化」漲潮的包夾中,恐將命運難測。

最近朝野常常論及東協加N及兩岸CECA,即是有關此一議題的討論。十餘年來,台灣曾在主觀條件較佳、客觀因素較寬鬆的情勢下,錯失了「亞太營運中心」之類的機遇;如今在各國的區域經濟組織及FTA即將對台灣形成排斥及包圍的危機中,台灣卻仍如鍋裡的青蛙,對快速加熱的水溫毫無警覺。

兩岸簽定CECA,誠然有困難,有風險;台灣想要透過CECA與東協加N掛勾,也未必能全如我願。但是,如果沒有CECA,如果不試試有否參與東協加N的機會,如果不回頭試試與新加坡或美國的FTA,台灣會不會邊緣化?台灣會不會淪為經濟的國際孤兒?

【2009/02/21 聯合報】

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格爾諾伯》群山繚繞的法國矽谷

格爾諾伯三面環山,在市區任何地方只要一抬頭就能看到阿爾卑斯山的無敵山景。
記者劉煥彥╱攝影

 


圖╱經濟日報提供

想像一下,如果把整個新竹科學園區搬到群山環繞、氣候宜人,而且是自然環境再優美不過的歐洲小鎮,大學生K書K累了可以抬頭看看山景,工程師或研究人員享有悠閒中不失認真的工作氣氛,各類科技業者隨時可以獲得高度產業群聚的全方位支援,這是什麼場景?
這不是癡人說夢,歡迎來到格爾諾伯(Grenoble),全法國第七大城,法國阿爾卑斯山區的最大城市,也是一座科技城兼大學城。
當寒冬鋪天蓋地而來,整個城鎮完全覆上一層白銀般的靄靄白雪,整個地區人氣最旺的活動,就是大家互相吆喝、呼朋引伴到對面的山頭滑雪,還有什麼比這種地方更棒的工作或讀書環境?
研究單位居民 超過一成
說是最大城市,其實市區人口區區16萬,完全無法比擬新竹市的40萬人。但格爾諾伯加上周邊的伊塞爾地區,人口有116萬人,超過新竹縣市總合的90多萬人。
人口素質才是重點。說格爾諾伯是大學城,是因為這裡有四家主要大學院校,外加七家工程專門學校。以當地近5萬名大學生、總共6.3萬名高等教育的學生數目計算,占全城人口比率13.3%,在全法國排名第三,甚至超越巴黎、馬賽或里昂等主要大城。
說是科技城,不僅在於格爾諾伯有法國矽谷之稱,也是現今法國的化學、電子工業及能源研究重鎮。說來好巧,這些描述文字放在竹科完全適用,除了沒有山明水秀的景色。
但就算格爾諾伯是法國矽谷,究竟其特出之處為何?根據法國投資局旗下掌管格爾諾伯地區投資招商事務的伊賽爾經濟發展局說法,當地所在的隆河-阿爾卑斯山省,經濟發展的動力就是來自科技研究。以格爾諾伯來說,大學院校、研究機構與產業界,三者就像同心圓般的密切互動。
在研究單位方面,格爾諾伯擁有歐洲同步輻射加速器研究中心(ESRF)與法國毫米波無線電天文學研究所(IRAM)等四個國際級研究機構;法國國家原子能署(CEA-Grenoble)與法國國家太陽能研究所(INES)等九個國家級研究中心;外加大學院校本身的各類實驗設施。
在這個山間小城,身分職業欄上可以填「研究單位」的居民,就多達2.1萬人。
產業界參與,對營造理想的研究及創新環境,更是不可或缺。由於格爾諾伯是法國境內六個國際級產業聚落之一(主攻奈米技術、生物技術與新能源),更是60個國家級產業聚落之一,充沛的技術人力加上堅強的研究能量,吸引眾多歐美大企業來此設立研發據點,並且創造了9萬多個工作機會。
意法半導體、惠普與IBM,都在格爾諾伯設有重要的歐洲研發單位,連台灣的工業電腦巨擘研華科技,2006年也到此成立自動化業務的銷售據點。
在法國產官學界多年耕耘後,格爾諾伯逐漸奠定本身在法國、甚至歐洲經濟的地位。法國投資局統計顯示,格爾諾伯所在的隆河-阿爾卑斯山省,經濟產值躋身全歐盟前十名,2004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就占全法國9.7%,在各省區中排名第二,即是在全歐盟也高居第七名,人均GDP達到2.7萬歐元(逾3.5萬美元)。
法國投資局表示,為加強吸引外商投資,特別是到法國從事研發,法國政府2007年底推出新政策,提高研發退稅的比率。今後外商在法國投資的研發經費,年度退稅比率從10%一口氣提高至30%,金額上限達1億歐元,是27個歐盟國家中這方面最慷慨的國家。
曾擔任法國在台協會經貿組組長的法國投資局主席華偉立(Philippe Favre)舉個例子,若台灣企業一年投資1億歐元在法國做研發,年底就能收到法國政府3,000萬歐元的退稅款。
研發退稅優惠 稱冠歐盟
三面環山的格爾諾伯,在法國冬季滑雪活動中地位重要,這裡在1968年承辦了當年的冬季奧運會。冬季時節,環繞格爾諾伯的阿爾卑斯群峰,一夜之間白了頭;盛夏時分、夕陽西下時,隨著陽光在地平線的另一端慢慢落下,山景依次呈現出紅黃不一的顏色,令不少負笈當地深造的台灣留學生,返國多年之後仍唸唸不忘年輕時的留學經驗。
【2009/02/16 經濟日報】

 

格爾諾伯》這裡的新貴 不是宅男
格爾諾伯重點產業橫跨生化、製藥、資訊及新能源等,是法國與歐洲重要研究機構的重鎮。圖為格爾諾伯郊外的法國國家太陽能研究所。
記者劉煥彥╱攝影

在格爾諾伯周圍走一圈,很難不注意到在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旁邊,一排又一排的成蔭綠樹後面,聳立著一座又一座樓層不高的工業建築。

看看這些設施的門口招牌:CEA-Grenoble(法國國家原子能署)、CNRS(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EMBL(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不難看出這裡的主要經濟活動就是研究發展,尤其是國際級的研發活動。

伊賽爾經濟發展局執行總監Herve Fradet說明,在這裡吃研發這行飯的,非但不是象牙塔中的「宅男」研究員,更與外界同業有密切合作,不論是國際級、國家級或大學內部的研究單位皆然。

以格爾諾伯的四家國際級研究機構為例,由於設備居全球一流水準,當地又有大量科技業者聚集,每年有多達5,000位公私立單位的科學家,從全球各地到這裡做短期研究。

從工作機會來看,上述三個層級的研究機構,總共創造1.45萬個工作崗位,遠超出民間企業的6,500個研發職位。

以法國國家原子能署為例,該署的研究單位早在十餘年前就在當地生根,在格爾諾伯一地就有3,000人,但目前研究重點早已脫離核能發電的範疇,而是擴大至新材料、生物技術、微電子及奈米等新興領域。

由於跨單位與跨領域的交流氣氛熱絡,擁有腦力激盪與思想碰撞的良性刺激,格爾諾伯的工程師占所有就業人口比例,高居全法國第一,連首都巴黎也無法望其項背。

眼見研發環境優越,歐美大企業自然也來參一腳,把研發單位放在這個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小城。意法半導體在格爾諾伯的研發團隊就將近2,000人;施耐得電力(Schneider Electric)有1,400人,法國惠普在這裡也有400人。

執全球資訊業牛耳的美商惠普,去年在格爾諾伯完成兩項大計畫,第一是提供超級電腦給當地以奈米技術為主的Minalogic產業聚落使用;第二是擴充原有資料中心,服務歐洲、中東與非洲市場。

負責管理國際設施業務的法國惠普總經理Bouhafs-Blanchard表示,惠普的核心技術是消費者與企業市場的數位資料處理。由於格爾諾伯的產業聚落優勢,讓惠普得以開發出手機使用的簡訊技術。如今全世界傳送的所有手機簡訊,多達四分之三是使用格爾諾伯開發出的技術。

半導體業也是格爾諾伯產業聚落的重要成員。一年多前意法半導體決定與IBM攜手合作,在格爾諾伯共同開發新一代矽晶片技術,目標是在45奈米技術的基礎上,開發32奈米與22奈米的製程。

意法半導體在格爾諾伯的Crolles工廠負責人Gerard Matheron指出,Minalogic產業聚落累積的研發能量,以及該公司得以與法國國家原子能署展開半導體製程上游技術的合作,都是意法決定續留這裡的重要因素。

【2009/02/16 經濟日報】

G7影響式微 G20竄起

七大工業國組織(G7)財金官員和國際組織代表,13日起在羅馬舉行兩天會議,商討因應全球經濟危機的對策。但G7的影響力明顯式微,由中國等更多國家組成的G20,儼然成為重建世界經濟的新勢力。

這次G7部長級會議,預定討論的議題包括遏阻貿易保護主義勢力興起、檢討金融監管機制、協助工業國家脫離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史特勞斯康所謂的「蕭條」、以及窮困國家發生危機的效應。

但分析師指出,包括中國和印度等逐漸在全球經濟上扮演要角的國家,均未出席這次會議,而G7逕自處理危機的資源已相當有限,所以這次會議實際上並無法解決什麼問題。反而是訂4月舉行的G20峰會,更值得期待。

前加拿大總理馬丁甚至直接了當點出:以新興國家為主的G20,才是主導全球經濟政策的新勢力。

馬丁說:「世界已經改變,G20反映出全球經濟的實際情形。這些國家的財長已逐漸躍升為主要的決策者。」

馬里蘭大學教授莫利西表示,似乎沒聽到主要工業國提出什麼富想像力的解決辦法。他認為銀行業的改革該有更多進展,但根本的問題在於全球交易系統已毀損。全球主要銀行有部分在G20,G20峰會才該是討論銀行改革的平台。

國際貨幣基金(IMF)上個月預估,主要工業國今年經濟會萎縮2%,但全球經濟仍能受惠於開發中國家的擴張,至少還能維持0.5%的成長率。

【2009/02/14 經濟日報】

美科技人才流失

  • 2009-04-16 工商時報 【劉純佑╱綜合外電報導】

     海外技術移民向來是美國科技產業最主要的戰力來源,然而原已十分有限的工作簽證名額,隨著美國經濟衰退,移民和簽證申請標準愈趨複雜及嚴格,使得企業憂心無法留住優秀人才,美國科技業將流失競爭力。

     據紐約時報報導,來自中國、印度、俄國和其它國家的技術移民,可謂美國科技重鎮矽谷和各大科技公司的命脈,如Google,技術移民佔員工總數的比率從1970年的10%增加至目前的50%。

     據任職於杜克及哈佛大學的移民學者瓦得瓦(Vivek Wadhwa)指出,從1995至2005年這段期間,在矽谷創辦的企業中,半數的企業創辦人出生於海外。

     在此之前亦不乏許多海外出生的知名菁英,像匈利出生的英特爾共同創辦人葛洛夫(Andrew Grove)、台灣出生的雅虎共同創辦人楊致遠、印度出生的昇陽電腦共同創辦人科斯拉(Vinod Khosla)和俄國出生的Google共同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但現在卻有許多科技業負責人指出,過度複雜和嚴格的移民簽證限制,已危害到他們雇用更多頂尖工程師的能力。

     以Google聘用的工程師馬文克(Sanjay Mavinkurve)為例,他在大學時期曾幫忙架構Facebook網站的基本架構,2003年進入Google,負責發展許多重要計畫,但他現居住於加拿大,因為他雖然有工作簽證,他的老婆卻沒有。

     隨著美國經濟情勢的惡化,抨擊企業寧可開除本國勞工也要雇用外國工程師的聲浪也逐漸增加。對此科技業辯駁道,專業技術人員的創新是造就美國長久不墜的主因。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摘取可可豆的童工 沒吃過巧克力

 
我頓時感到,在我眼前,揭開了一幅深沉的嘲諷畫面:這些小孩奮力工作,生產出我所來自的那個世界裡的小小生活歡愉,卻從未體驗過如此的享樂滋味,而且,極有可能,他們也將永無所知。
【前言】
本文作者卡蘿.歐芙(Carol Off),曾經親身前往許多發生在世界各地的衝突現場,並真正去了解其中因由。從過去南斯拉夫的解體過程,到由美國在阿富汗所主導的「對抗恐怖主義之戰」,都看得到她的身影。而她個人為加拿大廣播電視網所製作的電視紀錄片,足跡更是遍及亞、非、歐等地,並為她贏得許多獎項。目前是加拿大廣播電視網時事節目《事發當時》(As It Happens)的偕同主持人。其作品有:《獅子、狐狸與老鷹》(The Lion, the Fox and the Eagle)、《麥達克袋型陣地上的鬼魂》(The Ghosts of Medak Pocket)——此書在二○○五年,更是榮獲受人敬重的「達弗書獎」(Dafoe Book Prize)。作者現居多倫多,本書是她的第三本著作。
摘取可可豆的童工 沒吃過巧克力
在悉尼可松村(編按:位於象牙海岸),如有訪客來自遙遠國度,頓時就成為非凡大事。幾分鐘內,位於村子中央的屋子外、帶有天棚的前廊上,馬上擠滿了人——來人清一色是男人與男孩。極少數現身的婦女與女孩,則謹慎地停留在一定的距離之外,一邊準備著乏善可陳、由米與玉蜀黍烹調而成的餐點。不過,顯而易見,她們努力想知道此刻所發生的事情。
村落的耆老想要交流一下新近的消息。戰爭狀況如何?會來更多的法國維和部隊嗎?這個地區原先來保護各個村子免於攻擊的維和部隊,似乎效用不大。會舉行選舉嗎?如同政府信誓旦旦所宣稱的那樣。
他們跟我說,他們在一九八○年建立起自己的村子,當時他們初次來到此地為當地的地主工作;而後,他們在農作租佃的協議下,開始自行種植可可樹。在那個時期,這裡有許多肥沃的處女地,但是工人屈指可數;老爹巫弗維—波寧從鄰近國家布吉納法索與馬利,號召來幾千名貧窮的農人離開原本貧瘠的土地,落居此地,以推動其經濟奇蹟大夢。這些農人當時樂於離鄉背井,不過他們現在卻命運叵測。沒有人曾經給予這些布吉納法索農夫,任何合法的土地所有權文件,儘管他們迄今已經在這片土地上耕作了幾十年。他們完全沒有契約或文書來支持他們所聲稱的所有權,然而他們卻相信,土地是屬於他們的。事實上,也完全沒錯。不過,他們在此地的未來,僅僅奠基於當巫弗維—波寧還在世的時候,幾回握手與口頭承諾的模糊記憶而已。還沒有人當真來挑戰他們所宣稱的土地權利,雖然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
這個社群的生計,完全仰仗種植「眾神的食物」,然而天堂仍然路遠。此地沒有任何一個孩童就學,公共服務與設施也付之闕如--沒有電力、沒有電話,也沒有診所或醫院。農人們在這些山丘上、這一塊橫行著飄忽不定歹徒的土地上,勉強維持溫飽。然而他們似乎很知足。甚至放眼四周,所有困難險阻環伺,他們仍然表示說,現今的生活優於久旱肆虐的故鄉,因為那兒的人們長期處於挨餓狀態。
我跟他們解釋,我正在寫一本談論可可的書。所有人都點點頭。可可是他們知之甚詳的事物之一。比如,可可豆的品質、變化莫測的降雨、無可預知的收成、殺蟲劑的支出成本、女巫掃帚(一種可可屬[Theobroma]植物會有的疾病)的威脅、價格的變動消長,以及政府過高的課稅等等。這些農人對於這個地區栽植可可樹會遇到的種種難題,如數家珍。
「如果你們再也不能種可可樹了,該怎麼辦?」我們問。
「那會很悲慘。」一個男人答道,而他們每個人看上去都臉色凝重。
「種可可是我們的生活依靠。」族長瑪哈瑪德.薩瓦達戈(Mahamad Sawadago)開口說明。他告訴我,他五十四歲,不過他的外表遠為老邁。他在這兒有三名妻子、十一個孩子。
「可可從這兒載走後,被運送到哪裡去?」翁吉問了問村民們。現場有一股難堪的靜默,每個人都望向瑪哈瑪德。
「可可被送到大港聖佩德羅(San Pedro)去,」族長神情威嚴地解釋:「之後就送到歐洲與美國人的手中。」所有人點點頭。
「那些人用可可豆來做什麼?」 
現場又是鴉雀無聲,每個人再度看向族長。不過這一回,族長也顯得頗為困惑。
「我不知道。」他誠實回答。
不消說,他肯定知道人們會用可可豆來做成什麼東西,只不過他不清楚那是什麼玩意兒。
他們將可可豆做成巧克力,我解釋道。有人嚐過巧克力嗎?一名男人回答說,當他人在外地的時候,曾經嚐過一次,他覺得滋味很好。可是其他村民就完全不知道何謂巧克力。
甚至是翁吉.阿波阿,這位報導象牙海岸可可產業的記者,也對於這群人的反應--他們對自己栽植與收成的商品,所知如此之少--深感訝異。翁吉從他的筆記本上,撕下一張紙,把它捲成一根橢圓形的管子。他解釋說,西方人將可可磨碎,加入很多的糖,做成一小根這樣大小的糖果棒。糖果棒嚐起來甜滋滋,味道很好。有時候還會加入牛奶,甚至攙入花生去製作。歐洲與美洲的小孩經常都把可以吃到這樣的糖果棒,當作是件開心的事情。
翁吉繼續解釋,一根這樣的糖果棒,要價西非法郎五百元(約合加拿大幣一元)。所有人眼睛張得老大,完全不敢置信。這個價錢太令他們震驚,難以相信如此小小的甜品,其價格幾乎夠買好大一隻雞或一袋滿滿的米。這樣的價錢,超過一名男孩工作三天的工資所得,如果真有支付的話--不過我很確定他們是不會收到錢的。我解釋說,在我的國家的小孩,幾分鐘內,就可以吃掉這樣一根巧克力棒。現場的男孩們,個個看上去又驚又怕。他們幾日來的勞動所得,在世界的另一端,一眨眼就花費一空。不過他們並不羨慕北美小孩這樣的口腹之樂;西非人甚少表露欣羨、嫉妒之色。
我注視著這些年輕的臉龐,他們眼底的重重疑問,劃開了一道巨大鴻溝,橫亙在那些上學途中、吃著巧克力的北美小孩,與完全沒學校可讀、從小必須工作圖存的西非小孩兩者之間。我頓時感到,在我眼前,揭開了一幅深沉的嘲諷畫面:這些小孩奮力工作,生產出我所來自的那個世界裡的小小生活歡愉,卻從未體驗過如此的享樂滋味,而且,極有可能,他們也將永無所知。
這道鴻溝,正是我們這個世界的裂痕,而其寬度、深度,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其標示著,那隻採摘可可果的手,與那隻伸去拿巧克力棒的手,兩者之間的距離。
我跟不曉得巧克力為何物的悉尼可松村子裡的男孩們說,在我的國家,大多數吃巧克力的人並不知道它源自哪裡。在我國家的人們,對於是誰在收成可可豆,或這些人的生活情況如何,更是完全沒有概念。悉尼可松村的男孩們認為,如果我可以讓我國家的人們多了解一些的話,倒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本文轉載自卡蘿.歐芙新書《巧克力禍心》,中文譯本由臺灣商務出版)

 

保證絕無奴隸製作? 巧克力大廠發毛
充裕的時間與知識,讓巧克力生產鏈中的所有其他成員,有能力從他們的資本與勞力投資中,獲得令人滿意的回報--每一位可可參與者都喜上眉梢,除了位於生產底層的農民。
【前言】
本文作者卡蘿.歐芙(Carol Off),曾經親身前往許多發生在世界各地的衝突現場,並真正去了解其中因由。從過去南斯拉夫的解體過程,到由美國在阿富汗所主導的「對抗恐怖主義之戰」,都看得到她的身影。而她個人為加拿大廣播電視網所製作的電視紀錄片,足跡更是遍及亞、非、歐等地,並為她贏得許多獎項。目前是加拿大廣播電視網時事節目《事發當時》(As It Happens)的偕同主持人。其作品有:《獅子、狐狸與老鷹》(The Lion, the Fox and the Eagle)、《麥達克袋型陣地上的鬼魂》(The Ghosts of Medak Pocket)——此書在二○○五年,更是榮獲受人敬重的「達弗書獎」(Dafoe Book Prize)。作者現居多倫多,本書是她的第三本著作。
保證絕無奴隸製作? 巧克力大廠發毛
此後稱之為「哈金—安格爾議定書」的條文,是美國歷史中在調整產業行為上,首度全然自發制定的協定條款之一,而且無疑是最雄心勃勃的大膽嘗試。可可公司同意接受,為了消弭可可生產過程中使用奴隸童工的惡行,所訂定的六點方案。巧克力製造商,加上可可出口商與進口商,以及象牙海岸政府,願意協同非政府單位與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簡稱ILO)一起戮力以赴,去建立一個查核與驗證的制度。這是訴諸於道德良心的舉措;簽約的各方並不負有相應的法律責任。好幾家跨國公司也籠統地公開同意,願意協助促進可可農人的生活品質,並讓更多的非洲兒童就學受教育,而國際勞工組織將會監督這一切措施的執行成效。 
六點方案所載的每一階段的工作,都訂有完成日期,預計最終在二○○五年七月一日,應該會使可可供應鏈中的童工濫用問題畫上休止符,尤其議定書的內容擁有「平實可信、各方均可接受且自發參與、適用於所有企業的公開驗證標準,且與相關施行的聯邦法律並無牴觸之處--可可豆與其衍生產品的生產與製作,最後將不再有剝削童工的最惡劣形式發生」。如果可可業界無法在規定的期限之內,根除可可農場上的「剝削童工的最惡劣形式」,那麼兩位議員將重拾A計畫--讓巧克力大戶心底發毛的「絕無奴隸製作」標籤制度。
國際兒童救助聯盟加拿大分部的艾妮塔.薛絲(Anita Sheth),本身是一位投身社會運動多年的老手,長期為西非可可農場的兒童人權問題奮鬥,她抱怨議定書上的措辭故意顯得含混不清,所有條文的字裡行間充滿漏洞,大得都可以開輛卡車呼嘯而過。薛絲現在相信,之前所有來自非政府組織那一方改革生產圈的努力,都將被缺乏經驗與無知所拖累。沒有人真的了解那一群人到底所為何來,她說:「我們需要對於我們所嘗試解決的問題,有個清晰而適當的界定」。比如像「奴隸制度」這種字眼,似乎顯得言過其實,而且只會引起可可生產者與象牙海岸政府的反感。語言的問題,漸漸演進至採用「剝削童工的最惡劣形式」這樣較讓人順眼的委婉用詞--這是來自國際勞工組織的堅持,此即為他們對於強制性勞動的法律性描述用語。這比起「奴隸制度」一詞,肯定較不聳動,然而,許多的兒童人權運動分子卻想要停止這種文字遊戲的爭論。他們相當擔心他們一切的投入與經營,並沒有帶來改善的契機,反而造成傷害性的惡果。薛絲說:「我們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從工作中排除一切危險的成分,而不是將兒童從工作中抽走。在某些情況下,孩子應該可以擁有工作--而他們也真想要有份工作。」
除了應該更為嚴格執行法律以掃蕩走私兒童的犯行外,薛絲還希望可可生產者可以執行一種無須多加說明的禁令,即,不可讓孩童從事對他們而言過於困難的工作,比如背負過重的袋子,或使用諸如長刀等工具--他們年紀還太小,不適於操作。而就她所理解的議定書內容,那些會讓孩子失學或讓他們健康受損(如噴灑農藥)的工作,也一併在禁止之列。
在議定書上並沒有任何一條條文暗示,可可公司可能直接同意,提供實惠的價格來收購可可豆,以讓農人安心。迄今為止,幾乎所有對於可可工業的批評,都同時指出了一個核心難題,即,原料生產者一貧如洗的處境。農人想方設法尋求最廉價的勞動形式,並進一步剝削它,都是肇因於經濟條件的困乏。充裕的時間與知識,讓巧克力生產鏈中的所有其他成員,有能力從他們的資本與勞力投資中,獲得令人滿意的回報--每一位可可參與者都喜上眉梢,除了位於生產底層的農民。薛絲面對這樣的挫敗,只能揚一揚手:「如果哈金—安格爾議定書的內容並未提及,支付給農人可可豆收購價的偏低,與所使用的勞動形式、品質,兩者間的直接扣連關係,那麼,這份協定最後如何能發揮成效呢」?在兒童走私的醜聞首度爆發之初,象牙海岸的內閣總理已經對可可公司提出警告,倘若他們想要遏止強制性勞動力的使用,那麼他們必須支付十倍之多的可可豆收購價,才有可能結束夢魘。
(本文轉載自卡蘿.歐芙新書《巧克力禍心》,中文譯本由臺灣商務出版)

 

推薦序》巧克力禍心 誘人甜品的黑暗真相
【文/賴守誠(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巧克力甜蜜、美味、香濃、歡愉的文化史早已被綿密述說,然而,巧克力壓榨、剝削、貪婪、腐化的政治史卻仍有待完善編撰。《巧克力禍心》正是這樣一本填補知識缺口的巧克力文化政治史與豐富現實體認的可可社會經濟傳記。作者通過詳細的考察研究與親身實地調查,揭露巧克力背後駭人聽聞的真實故事。自從三百年前,西班牙人將可可引入歐洲後,特權階層獨有的奢侈享受就逐步擴展成為普及大眾的甜食商品。本書以探索調查的筆觸勇敢指陳,日漸成為全球甜美食品代表的巧克力,其多方掩飾的幕後「真相」,是在西方各國政府與跨國大型企業的共謀主導下,由無可計數、代代接續、如奴隸或童工般的農業勞動者,以其血汗與悲慘所書寫而成的一部辛酸史。
對宗教有興趣的讀者,可能會頗為訝異的發現,西方教會之所以對可可製作的祕方密切關注,其藉此獲致財富累積壟斷的意圖,實遠勝其對宗教福音傳播的實踐。這不是特例,數百年來,環繞可可所形成的各式軍事、政治、經濟與文化鬥爭,其焦點多集中在土地生產所有權的爭奪或是農業產出鉅額利益的控制。所有跟生產可可有關人事物的醜惡、腐化、歧視與貪婪,也泰半源自於此。
源自於對非洲殖民歷史經驗的相對陌生,臺灣讀者經常會對同樣是戰後發展計畫援助對象的諸多非洲國家,其愈是引入國際發展資源,卻愈見依賴、停滯、落後的慘況,充滿疑惑與不解。然而,正如美國總統甘乃迪所言:「援助外國,是美國維持權威地位與控制世界的方法」。本書通過生產可可的國家,針對其區域社經文化脈絡的詳細描繪與當地生存壓力的娓娓道來,讓我們明瞭,何以奴隸與童工仍舊頑強的存在於我們所身處的後殖民社會,而未曾從已然進入全球消費階段的資本主義系統中消失。
當奈文森(Henry Wood Nevinson)百年前在《哈潑月刊》(Harper's Monthly)執筆為文,揭露當時正朝向資本密集化大步邁進的巧克力產業的醜惡黑幕時,「調查報導」(investigative journalism)──這也是本書作者自我期許的文類定位──的先行者已經對西方食品產業的不義惡行展開震動人心的披露。「調查報導」新聞類型,強調新聞價值不僅在報導事實的真相,捕捉事發當時的動人心魄,更在闡發事件的意義,進而能夠與歷史的開展交相輝映。本書通過傑出揭密記者奇斐爾(Guy-André Kieffer)之死的追蹤探查,提醒我們:作為傳播社會實踐的調查報導,新聞工作者是通過各方勢力的均衡與多方形勢的掌握,逐步逼近「真實」,進而建構「真相」,揪出濫權惡質的壞勢力。
此外,縱覽本書,我們不難發現,即使是發自真誠或出於至善的濟貧扶弱行動方案(如「有機栽植」與「公平交易」等),西方現代性的框架基礎,仍然是諸多有心人士未能多加反思的慣念(doxa)──如,傳統習性的拋棄、契約文件的強制、登錄稽核的確立、透明會計的導入等。這一切似乎意指:唯有破除陳規陋習的蒙昧,致力習得西方現代進步的價值法則與運作技巧,廣大的弱勢農民方才可能脫貧自立、展現合宜得體的生活方式。
本書作者引用《財星》雜誌報導,告訴我們:農產企業是「全球最受操弄的產業」。跨國食品市場具有高度壟斷的性格,屈指可數的巨型食品集團,全盤控制著可可的生產、收購、流通與加工、零售的獲利運轉。全球幾近一半的可可產量,皆來自潮濕的西非叢林之中,但是,令人吃驚的是,絕大多數的可可農夫卻是買不起也吃不到巧克力。採摘可可果的手與取得巧克力棒的手,此兩者之間既深又廣的距離與鴻溝,正標示著我們所共同身處的世界其裂痕與不平,實仍巨大而難以想像。
 
(本文轉載自卡蘿.歐芙新書《巧克力禍心》,中文譯本由臺灣商務出版)

 

現在的奴隸 是可棄式的
瑪柯最痛徹心扉的一次經驗是,當他尋獲其中一位男孩時,他已經奄奄一息。「我看見一堆樹葉底下似乎藏著什麼東西的樣子。一開始我完全不敢相信眼前所見,但是葉子底下是一名孩子的身體。他生了病,褲子上都是排泄物,他們就把他扔到外面的農地裡等死。」
【前言】
本文作者卡蘿.歐芙(Carol Off),曾經親身前往許多發生在世界各地的衝突現場,並真正去了解其中因由。從過去南斯拉夫的解體過程,到由美國在阿富汗所主導的「對抗恐怖主義之戰」,都看得到她的身影。而她個人為加拿大廣播電視網所製作的電視紀錄片,足跡更是遍及亞、非、歐等地,並為她贏得許多獎項。目前是加拿大廣播電視網時事節目《事發當時》(As It Happens)的偕同主持人。其作品有:《獅子、狐狸與老鷹》(The Lion, the Fox and the Eagle)、《麥達克袋型陣地上的鬼魂》(The Ghosts of Medak Pocket)——此書在二○○五年,更是榮獲受人敬重的「達弗書獎」(Dafoe Book Prize)。作者現居多倫多,本書是她的第三本著作。

現在的奴隸 是可棄式的

「在舊時代,蓄養奴隸是昂貴的;你必須養他們一輩子,你要負起照顧他們生活起居的責任。而今日,奴隸則是便宜的;奴隸供過於求,你買了奴隸,如果不想用了,扔掉就沒事--現在的奴隸是可棄式的。」
--凱文.貝爾斯(Kevin Bales),《解放奴隸》(Free the Slaves)

阿博杜雷.瑪柯(Abdoulaye Macko)此刻坐在馬利首都巴馬科(Bamako)市豪華大飯店(Grand Hotel)的角落裡;他身形碩大,安坐在扶手椅中,眼神左顧右盼,正在查看大廳中有無認識的人。他身上所穿的男式傳統長袍(caftan)已經磨損綻線,而他原本高雅的白鞋也磨穿了好幾個洞。他的外表與舉止,都一如人們對這類人物的想像:他曾經是馬利共和國的外交官,在失業後,還是勉力維持自己的社會地位。自從他不得不停止那些可稱之為他生命中的艱鉅任務後,已經過了五年的時間;五年前,他的使命是,從象牙海岸的可可農場,解救那些被強迫徵集的童工。

瑪柯點了一盤奶油可頌麵包,與一大碗的牛奶咖啡,興致勃勃吃完所有東西後,又繼續點餐。當地一位認識瑪柯的援助工作者曾經警告我說,這個人喜歡白吃白喝,很可能會跟我索取費用。但是除了他看起來真的很餓之外--為了準時赴約,他一大早就離開家,並搭上兩小時的車--這位失業的公務員心中所想要的,似乎就是一位耐心的聽眾,來好好聆聽這一段漫長而心酸的故事。而我正好非常樂意洗耳恭聽。

瑪柯曾經在象牙海岸中部的城市布瓦凱(Bouaké),擔任馬利派駐當地的總領事一職,直到二○○○年才被政府召回。他至今仍不太了解自己被調回來、然後被勒令「退休」的原因,但是據他猜測,應該是他的直屬長官認為他引起太多麻煩所致。其實我早在此次談話很久之前,就已經確認這個原因當屬正確無誤。

瑪柯屬於那種典型的「勇於揭發惡行的人」。在一九九○年代末,他逐漸聽聞到一些讓他極度不安的消息。布瓦凱市位於象牙海岸可可生產區域的心臟地帶,數以千計的馬利人--旺季時可達數萬人之譜--都在那兒的可可農場生活與工作。大多數前往象牙海岸的外國工人,都來自馬利與其他貧窮的西非國家,在菲力克斯.巫弗維—波寧慈愛的目光下,耕種屬於自己的小農地,為時已長達四十年之久,但是除此之外,在每一季,也會有一小群馬里男人與青少年往南來到這片肥沃的可可農場地帶,應聘成為雇傭勞工,以賺取額外的生活費。如此互利共生的勞動安排,行之有年,在時間上也有幾十年以上的光景。

但是瑪柯得知還有另一類工人的存在,但他卻完全無法理解箇中因由。從他的消息提供者所描述的情況,聽起來很像奴工,而讓這些事情更為駭人的是,似乎這些奴隸都是兒童。這肯定不可能!奴隸制度與所有掛羊頭賣狗肉的新說法,比如償債勞工、質押勞工、苦力等,理論上應當早就絕跡許久了。嚴禁這類情事的法律條文,也已經施行好多年了。

現在統稱為馬利人的部落人群,在傳統上甚至可以溯及遠古,已經擁有很長的遷移性勞動歷史,關於移徙的故事也都烙印在他們的歷史與神話之中。在每一次家鄉收成季節的尾聲,當農地再度播種後,傳統上就是離家去其他地方尋找工作機會的時間點,他們會在外持續工作好幾個月。馬利人稱呼這些工人為「瑟夸阿」(sequoia)--該名稱借自一種候鳥名,這種鳥兒在相同的時間點上就會往南飛。人們離家四處尋找工作的現象如此常見,所以大多數的家人如果聽到甚至是最年輕的家族成員,宣布說他要離開家去賺錢,他們都不會感到驚訝。人們通常假定,其他的馬利人會關照一下這個小孩。這是馬利人照顧彼此的方式與習俗,不管他們只是要去到下一個村子或是旅行至鄰國,或是去歐洲或北美尋找新生活,從古至今,馬利人都會彼此照應。兒童與青少年,長久以來,都可以藉由這套習俗認可的系統,安全地往返各地;他們整個大家族裡的大伯小叔、姑母舅媽、堂表兄弟等等,經常都會協助照顧。

然而瑪柯所聽到的童工消息,並不符合這種傳統型態。當然是有若干相似之處,但是這些男孩的故事,有些年紀甚至只有九歲大,而且所工作的農場,並沒有親戚在身旁。單單「沒有親戚」這個訊息,就足以使任何一個馬利人拉起警報。瑪柯還聽說這些孩童都沒有收到工資。目擊者皆是受雇去搬運可可豆的馬利男人,他們前來告訴外交官說,他們親眼目睹,很年幼的男孩在槍口威脅下工作的情景。很難得到進一步的細節--這似乎應該是一個暗中祕密進行的勾當,所以瑪柯並不鼓勵這些人去直接打探。不過,幾個「可可小徑養護員」設法得到與一些青少年談話的機會,因而得知他們苦難故事的來龍去脈。

農民或者監工的工頭,驅使這群年輕人不停地工作,幾乎達到令他們喪命的地步。這些男孩幾乎沒有什麼東西可吃,夜間睡在上鎖的工寮,經常遭到毒打。每個人的肩上、背上,都有可怕的斑斑爛瘡;這是他們背負一袋又一袋沉重的可可豆所造成的傷口,但有些可能是遭受人身虐待受傷所致。

從事情的種種證據來看,還存在更為邪惡不堪的罪行。那些「可可小徑養護員」相信,農民付錢給有組織的人蛇集團,讓他們遣送兒童到可可林來工作;他們還告訴瑪柯,象牙海岸的警方都已被賄賂打點過,對這些惡行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兒童走私犯都以團隊合作的方式組織起來:當中會有一位馬利人,與一位象牙海岸人,通常還會加上第三位布吉納法索人--布國這個國家也是童工的來源地。

瑪柯是有可能聽而不聞、坐視不管,或是直接將消息轉告有關當局處理,從此跟這件事井水不犯河水。畢竟,這檔事很可能只牽涉到一小撮男孩而已;哪一個馬利人不是九死一生才活到今日的;反正他們最後就會自己想到辦法脫困。而且,大多數的抱怨與小報告,很可能都誇大不實。在一九九○年代,誰能有這麼大的膽子,敢用兒童當奴工?但是,與之相反的,瑪柯卻愈來愈捲進他所聽到的這些消息之上,而一心想要拯救這些孩子的念頭,也日益強大起來。

瑪柯由於外交人員的身分使然,本身的活動範圍受到限制,所以他委託旅居當地的馬利人,針對童工的謠言進行調查;最後他建立起了一個線人網絡,網羅了「可可小徑養護員」、牧羊人、佃農與自耕農不等,其中有馬利人,也有布吉納法索人。瑪柯經由這個線人網絡得知,其實很多人相當清楚實況為何;有一些提供消息的人甚至親眼目睹虐待情事。當調查逐步深化,愈來愈多線人所帶回的情報內容,情節都更加悲慘駭人。瑪柯於是相信,確有一群童工正在當地工作,而且勞動條件惡劣至極。

他編造了幾個藉口,以便能夠拜訪可可農人,然後在與他們的談話中間,不經意詢問幾個有關來自馬利的季節性工人的問題。他們的工作表現如何?生活一切安好嗎?反正都是政府人員會提問的正常問題。有些農人告訴總領事,他們農場上的童工,都是跟著自己家人一起工作的,不然也都是親戚。這不無可能,因為以農為生的大家族裡的小孩,經常都會跟在大人旁邊一起工作。而有一些農人則公開承認,他們已經付過錢給這些童工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不管是誰運送工人過來,農人都會支付該位人士報酬。然後農人則藉由工人的勞動生產,賺回原先支付出去的費用。一旦原本的花費都補回後,農人就會開始支付工人薪資--如果收成後,經過可可商人的系統性價格操弄過後,還有足夠的錢可供分配的話,工人才會有薪水吧。不過瑪柯心知肚明,沒有家人在旁照料,這些小孩應得的利益,只能任由農人擺布。就他對於人性以及可可這樁生意兩者的理解,最有可能的情況應該是,即使有童工獲得若干工資,那也是屈指可數。

瑪柯詢問他是否能夠跟這些孩童聊上幾句。當對方拒絕,瑪柯立即訴諸他的外交特權,並要求象牙海岸警方陪同前往處理。一開始,象國政府極不願意配合。瑪柯懷疑許多警察等著他送上賄款,但是經過幾次無預警的農場訪視後,連警察也親眼見到這幅天地不仁的景象。有時候,小孩只要看見警察一來,就立刻四處奔逃。這些孩子已被事先警告,警方可能會前來逮捕他們;如果看到警察,要趕快逃走,以免被拘禁起來,遭受嚴刑拷打。不過後來消息逐漸在小孩之間傳開,他們聽說有一位勇敢的馬利官員,正在想辦法解救他們。於是這些孩子也慢慢開始訴說自己的遭遇。

關於兒童奴工的許多事件細節,都是瑪柯告訴我的,但是不僅其他消息來源承認確有其事,甚至連警方的檔案紀錄也都證實瑪柯所言不虛。我們在豪華大飯店的談話中途,瑪柯從他的椅子旁邊,拉出一只沉重的大袋子。他帶來了好幾本相簿,一本本都經過細心編排、並貼上標籤註記。它可以是一疊家庭回憶紀念冊,但是裡頭的文件內容,卻是瑪柯在農場所發現種種實況的書面證據資料。

一張張照片,都讓人驚駭莫名。一頁翻過一頁,皆是一群群灰頭土臉、過度驚嚇的兒童影像,個個衣著單薄、光裸雙腳;而在失去笑容的臉上,所顯露的悲痛創傷,在在證明了這位前外交官正在講述的故事並非虛構。照片裡有許多名男孩,年齡大約自十歲至十八歲不等;有幾十張照片的焦點,對準了年幼孩童的肩膀、背部上尚未癒合的爛瘡傷口。關於傷痕是來自毒打或者背負重物所致,實在難以判斷,不過這些潰爛的傷口全都沒有治療處理。在瑪柯發現這些男孩之前,大多數都已經待在農場上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瑪柯最痛徹心扉的一次經驗是,當他尋獲其中一位男孩時,他已經奄奄一息。「我看見一堆樹葉底下似乎藏著什麼東西的樣子。一開始我完全不敢相信眼前所見,但是葉子底下是一名孩子的身體。他生了病,褲子上都是排泄物,他們就把他扔到外面的農地裡等死。」

瑪柯說他只救出其中一部分的年幼工人;他深信,他當時沒辦法找到的其他孩子,大多數很可能至今都還在那裡受苦。不過他所尋獲的兒童,如今則都安然返家。他們所經歷的這段慘痛故事,已然深深烙印在他們的記憶之中,也銘刻在瑪柯的心底。

(本文轉載自卡蘿.歐芙新書《巧克力禍心》,中文譯本由臺灣商務出版)

東南亞國協 2015年實現一體化

 
【美國之音中文網╱記者黎堡╱曼谷電】

第十四屆東南亞國協首腦會議星期天在泰國閉幕。東協各國領導人簽署了一個在2015年實現東協共同體的路線圖,以及《東協政治與安全共同體藍圖》等多項文件。 (編按:東協成員國包括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

在攝像機快門的喀嚓聲和無數閃光燈的照耀中,來自東協十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星期天簽署了從2009年至2015年通往東協共同體的路線圖,並且批准了多項文件的通過,其中包括《東協政治與安全共同體藍圖》。

將成立海上合作論壇

根據這份藍圖,東協將繼續努力,完成對《南中國海各方行為準則宣言》的實施 ,並成立一個新的東協海上合作論壇,以商討如何維護海上航運的安全。

中國曾在2002年與東協簽訂了《南中國海各方行為準則宣言》,但是迄今為止有關南中國海主權的糾紛仍然時有發生。

上個月早些時候,菲律賓國會通過《領海基線法案》,把斯普拉特利群島(編按:南沙群島)的部分島礁劃為菲律賓領土,遭致中國政府的強烈不滿和抗議。越南和中國有關南海有爭議海域勘探石油的問題也還沒有得到解決。

美大使:東協維持地區和平

不過,美國駐東協大使馬希埃爾說,東南亞地區基本維持了和平與穩定,而東協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美國也在做出努力。

馬希埃爾說:「長期以來,這是一個非常和平的地區,而且繼續如此。我認為東協有很大的功勞。他們這樣做不是為了美國,但是美國歡迎這種和平局面。我們跟東協好幾個成員國也有安全合作關係,合作領域包括海上安全以及應對非傳統性威脅。我們期待著繼續與他們發展這種安全關係。」

2015年實現一體化

擁有十個成員國的東南亞國協為自己定下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要在2015年實現東協共同體,包括經濟一體化、社會和文化一體化,以及安全環境一體化。東協期望共同體的建立將幫助該地區各國克服眼前的經濟困境、應對未來各項挑戰。東協領導人及與會的一些外交使節稱,東協共同體的實現將給該地區人民及其整個世界帶來利益。不過,由於緬甸等成員國政府的反對,一些民間機構被拒絕參與東協成員國領導人與公民社會團體的對話。

【2009/03/02 美國之音中文網】

來源:《美國之音中文網》|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美國之音中文網》

東協加中國明年起零關稅 台灣被排擠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東協加一(中國大陸)的零關稅目標,預計明年起實施;東協加三(中國、日本、南韓)的各種貿易協定也不斷推進,預計在2015年成立「東亞貿易自由區」,將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經濟產值最大的區域經濟組織,台灣至今無法加入。

東協加一或加三,最早是由東南亞國協(ASEAN)開始。1967年8月,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五國聯合宣告「東南亞國協」成立,鄰近的東南亞國家包括汶萊、越南、緬甸、寮國、柬埔寨陸續加入,目前有10個正式會員國,另有一個候選國東帝汶及一個觀察國巴布亞新幾內亞。

40年來,東協仍未整合成比照歐盟或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經濟共同體,和中國大陸間的關係也不斷轉變。起初雙方關係不良,但近年來由於中國大陸經貿實力逐漸崛起,東協各國紛紛向中國大陸靠攏。

2004年底,中國與東協協議成立「東協十加一」,目標是2010年「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物流零關稅;雙方自2005年已針對部分貨品開始協商免稅,明年達到全面免稅的目標。

另一方面,日本與韓國自2005年起,陸續與東協10國協商談判,以作為成立「東亞自由貿易區」(東協十加三)的起步;2006年,東協加三與紐、澳、印度共16位國家領袖共同召開第一屆東亞高峰會,簽署吉隆坡宣言,確認各國朝向成立一個「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方向努力。

台灣石化、機械、汽車零組件產業 首當其衝

【聯合報╱記者林淑媛、李順德╱台北報導】

經濟部高層官員昨天表示,經濟部已研擬完成綜合性經濟協議(CECA)草案,規畫與大陸簽訂CECA框架性協定,再以提早降稅方式,與大陸方面談判比照東協國家零關稅項目,藉此降低我國產業在大陸市場因為東協加一或加三所受到的衝擊。

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昨天表示,這個問題牽涉到關稅問題,非操之在我,不是政府要做就可以做,行政院已交給經濟部,並全力支持經濟部的因應作法。

行政院高層官員說,行政院長劉兆玄要求政府部門各方面都要努力,包括尋求簽定自由貿易協定(FTA)在內,都要積極推動。行政院已完全了解業界的困境,即使不易處理,也要全力尋求突破。

經濟部分析,受到東亞區域整合影響的產業,首推石化、機械以及汽車零組件三大類。

此波競爭壓力來自新加坡與泰國,最讓人擔憂的是,南韓與日本一旦與大陸、東協完成整合,對我國產業發展將造成相當大的傷害。

經濟部表示,石化產業利潤低,光是關稅差異即能造成廠商相當大的壓力,這也是石化廠商率先對於東協加一或加三衝擊發聲的主因。

經濟部分析,大陸是我國石化產品主要出口市場,自明年起大陸與東協彼此間進口關稅稅率在10%以下項目,將全部降至零;相同的石化產品我國卻會被課徵6.5%的高關稅。尤其新加坡與泰國石化產品競爭力相當高,日後若再加上東協加三(大陸、南韓與日本),對我國廠商的衝擊會更大。

根據經濟部已完成兩岸簽訂CECA草案,將以東協加一的模式為範本,即先簽訂CECA框架性協定,再以提早降稅方式,漸進式談判雙方互免關稅項目,因應業者面臨東亞區域經濟整合面臨的強大壓力。

舉例而言,兩岸今年內簽訂CECA框架性協定,由於類似自由貿易協定(FTA),要先通知世界貿易組織(WTO)區域貿易協定委員會,然後在CECA框架性協定架構下,進行雙方關切產品項目談判,提出提早降稅產品清單,例如石化、機械以及汽車零組件,即可納入比照其他東協國家零關稅待遇。

【2009-02-18/聯合報】

保護主義是出口導向國家的警訊

 

【聯合報╱社論】

全球金融動盪及經濟衰退方興未艾,這是一場近70年來規模最大的經濟巨變,因而在本質上它也是一次涉及「典範轉移」的結構重整;無論金融秩序、貿易秩序、政府對經濟的調控角色,以及全球化的進程,都將因此而面臨重組。今日的亂象,即是方向仍未明朗的重組前奏。

迎面而來的貿易保護主義,即是一個不容低估的警訊。由於美國7870億美元振興方案裡一度出現「購買美國貨」條款,已在美國國內及國際間鬧得沸沸揚揚;此外則是歐洲已有多個國家出現「經濟民族主義」興起的跡象,特別在外勞問題上大肆炒作;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歐巴馬政府已多次反反覆覆的在人民幣匯價上做文章,儘管此舉究竟是反中國貨的序幕,抑或是逼迫中國將外匯存底奉獻出來進一步加碼購買美國國債的施壓手段,仍未明朗。但是,由各國具保護主義傾向的動作頻頻,至少已可看出,隨著各國經濟的更加惡化,更多的國際貿易摩擦衝突未嘗不可能發生。

今日所謂的「自由貿易」,其實是長期發展所致。戰後自1951年成立「關貿總協」到1995年改制為「世界貿易組織」,全球由於美歐日等主要國家的生產漸旺,國民所得不斷提高及接近完全就業,這種客觀條件的改變遂使得各國願意為愈來愈自由的貿易付出代價。由於美國在戰後的貿易秩序裡一直是「最後的購買者」,因而「自由貿易」的發展與秩序,始終與美國國內經濟形勢密切相關。在「關貿總協」時代,美國主要採配額制和自動設限制,而將剩餘的需求開放。及至「世貿組織」時代,由於美國的雙赤字不斷擴大,金融服務無限擴張,過度消費造成的過度需求持續增加,再加上美國貧富差距日益懸殊,為了滿足低收入者生活所需,更需要低價進口消費材;這些都是今日所謂「自由貿易」形成的條件。但由次貸風暴迄今,這個以債養債的「債務帝國」消費模式已告崩塌,非但「最後購買者」的角色無以為繼,依靠美國消費擴張而帶動出口擴張的其他國家,同樣也必須面對貿易機會大幅減少的挑戰。也就是說,過去貿易擴張的那個時代已逐漸成為過去;縱使景氣復甦,也不可能恢復到次貸風暴前的那個原樣。

因此,防衛性的「經濟民族主義」逐漸興起,並表現為各種形態的保護主義,遂成了勢所難免的走向。在國際貿易上,「保護主義」具有極大的修辭彈性,任何政治權力介入後所造成的競爭價格差異,嚴格而言,都可稱為「保護」;因此,無論企業紓困、補貼、貸款繳息優惠、外勞政策、限制招開國際標、匯率的干預,或出口退稅及租稅優惠,只要有心人肯做文章,無一不可扣上「保護主義」的帽子。而這些措施,目前沒有一國不在實施。這種亂局及其造成的摩擦,在往後一段時間裡,勢必成為國際貿易夥伴間必須探索的課題,其結論將是未來貿易新秩序的張本。不久前落幕的G20峰會,在「聯合聲明」中,有鑑於此,即表明「2009年不希望有妨礙自由貿易的現象」。但這項聲明的目標已注定落空,或許今年4月倫敦的下一次G20峰會才可能有進一步的澄清。

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需求大擴張,如今已告暫停;這也意謂以出口導向為成長主要動力的新興經濟體,已必須面對形勢的改變而做出新的部署與調整。擴大內部的商品及服務需求,開發新的貿易市場,提升商品及服務的附加價值,特別是像歐洲一樣,提升中小企業水平等都是必要手段。貿易擴張時代的「量的革命」,已必須改變為緊縮時代「質的革命」。

貿易保護主義正在抬頭。我們不預估大規模的貿易戰會出現,但各類摩擦則難避免。各國為了自救,這也是必然的過程。在這樣的時際,以出口導向為經濟主幹的台灣,必須深切思慮如何因應此一新情勢。

【2009-02-15/聯合報】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外勞+動漫 正改變台灣文化

李奇的《歧路天堂》是第一部以外��主角,�且剖析深刻的�影;他的主�,是刻��代台�社��向全球化的後�代社�之�察。�《歧路天堂》�切的外���上,�者找到�「�漫�」文化上雷同的地方。

首先,都是一�次文化。外���,如�影所呈�出�的,是存在於整�社�中的��事件。�漫�也是,�漫�所呈�的,是在主流文�、美�文本之外的社�休���。此文本�原本的偏�、�粹的附�品、俗民文化,到大�文化或是另外一�精���(如村上隆的超扁平),�常��於次文化��。

其次,都存在著不平等的�待。台�人常以崇拜的角度看待�美人士;然而�待第三世界的外�人,就如同看到�人,�以不屑眼神,甚至避之唯恐不及。

而在�漫文化,�美�迪士尼、加菲�、史努比,��是高尚、�民、寓教於�;�於日本�漫�,�保有以往的「漫�有害�」,�且一���此等是孩童�期玩物。「宅」字�道,使用日�,但其中仍存在�面意�。

��文化�然都有不平等��存在,但是位�有所不同。外�文化所�生的跨文化��,出�在���社��面,主要是在家庭、��以及伴�的治安��;�漫文化出�在休�、��、教育等�面。

�著��一久,外�文化、外籍新娘的文化混合即��生,例如�水�亦出�在我�日常生活�中,泰�、越南料理也愈形普遍,更出��南�外籍新娘的中文歌曲演唱、文字�作等等。另一方面,以往�漫的低落文化地位也在改�中,《灌�高手》造成�球�,《神之�》�起新的品酒文化;在���面上,金融海��「宅」��的大量使用,使得「宅」文化�得更�炙手可�,�漫文化也����休�的�面而往其他�域��。

�者�得有趣的地方在於,���次文化的融合�何?在外籍新娘所�育的新台�之子�中,除了新一代的教育��,以及被人指指��是否�「真」台�人而在社�、政治上�生立足���外,�漫文化在�些新台�之子的家庭中,究竟是如何的存在?�漫有害���次低落之��,�存在�?以往台�人被日本後文化殖民所�生的崇拜�象,亦存在於�些新台�之子�中�?「宅」文化、����,是否在�些人中�生另一�新的思考�氛�?

《歧路天堂》�我�一��心外��象的台�人的思考��察��,同�在次文化�察者中,《歧路天堂》也�了另一�文化混合的研究道路,以後看待�象�非只有��的�客外原四�,我�必�重新���改�的社�。

●�考udn��:歧路天堂官方部落格

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小小東莞 多項世界第一

  • 2009-03-12 工商時報 【李道成╱台北報導】

     面積不到2,500平方公里的東莞,不僅是中國大陸第三大出口城市,同時包括家具、多項電腦零組件與燈飾、玩具等多項工業產品,都居世界第一地位。

     東莞的多項世界第一,大約有9成以上都是由台商胼手胝足打造出來的,包括電腦零組件中的鍵盤、滑鼠、電源供應器、線纜、顯示器,傳產項目中的製鞋、家具、聖誕燈、美術燈飾、微型馬達、毛紡、裝飾陶瓷、五金配件等。

     這些龐大的製造業體系,多數都已在當地或週邊地區,完成了產業的垂直整合。同時也造就了一些巨龍級的台資企業。

     在東莞最具知名度的世界級台商,包括了電源供應器的台達電、木製家具的台升、燈飾業的永晉、運動鞋的龍頭裕元,都在當地擁有龐大的產銷系統。

     此外,台商在東莞創造的就業機會也相當可觀,台協估計,即使有金融海嘯衝擊,但台資企業至少也還僱用了2百萬人以上。

     同時由於製造業高度發達,東莞當地的五星級飯店數量就超過20家,密度高居中國大陸第一,也算得上是東莞的另一項奇蹟。

小農生產的社會意義

  • 2009-03-14 中國時報 【蔡培慧】

     以二○○五年的農林漁牧業普查推估,台灣的小農比例約占全體農牧戶的九二%。為數龐大的小農維持著小土地的私有制,兢兢業業運用微小的生產資源,持續投入農耕,成為社會穩定的力量。或許有人認為小農缺乏競爭力,然而,筆者卻認為,台灣小農可以在美國農產品傾銷、WTO開放市場的壓力中存活,就可以看出它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維持大規模的小土地所有者的生存,就是維持台灣基層社會一個溫暖與生機。

     當人們受制於經濟危機,當人們於金融風暴中受挫,小農提供一個休養生息的社會連帶。此外,小農多樣性的生產、適地適性的作物選擇更是台灣人健康、有機的主要生產隊伍。當然,小農社群與耕作環境更是台灣社會文化的具像空間,奠基於此的記憶、文學、詩歌,並同形塑了這塊土地的歷史,它是我們的來處,也是我們的去處。因此,捍衛小農的生存權力是一個對台灣整體社會發展最有意義的事。

     過去,國家計畫經濟透過農會推行的產銷合作、農會信用部因地制宜的小額貸放、相對開放的流通機制,為小農的存在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一九九○年代中葉台灣農業自由化之後國家農政職能日益轉向,農業政策朝著競爭型農業打轉,舉凡高科技、高出口的農業都被視為明日之星,大舉投入國家資源、獎助其擴產投資。然而,當某項農業生產為工業化生產線模式時,它就已經脫離農業,轉為農工業。有能力、有機會參與農工業運作的資本,必然以盈利為目的,這樣的農工業隨市場運作而興衰,怎能再分潤國家資源?

     只要檢視台灣的農業政策,就可看出,農政職能已成為服務資本的工具。舉例而言,新近「小地主大佃農」計畫,以國家獎勵方式,誘發小地主將土地出租,同時補貼承租者,而承租者往往是掌握特定商機的農工業者。這個計畫直接造成小農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埋下小農脫農的伏筆,同時確立「租地大農場」的制度誘因。另外,去年底完成立法院一讀程序的《農村再生條例》以法律框住兩千億預算,預計在四千個農村興建社區涼亭步道綠美化。號稱再生,通篇律法卻不見農業創新機制導入、不見農村新生契機、不見鄉村發展視野、不見人力投入策略。甚至還強行納入土地活化專章,意圖以行政命令取代地政管理完備的法體系。

     面對廣大的小農、面對農業議題,農政職能不應屈服於資本、不應短視近利,而應以小農經營為主體,構思生產與流通計畫,拉近小生產者與直接消費者距離,擴大鄉村與都會交流。一個糧食自給率僅僅只有三○.二%的台灣,不應以農業產值低落作為打擊農業藉口,反而應透過所有可能手段,地產地銷,提高台灣農產品消費量,以台灣本身的消費實力創造更高的農業產值。須知,放棄了小農,等於放棄了台灣!(作者為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與發展學系博士候選人)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西北非崛起 有取代東歐之勢

  • 2009-03-07 中國時報 【王嘉源╱綜合報導】

     據最新一期美國《商業周刊》報導,由於東歐地區的製造成本與日俱增,外國企業在當地設廠已愈來愈難有賺頭,相較之下西北非地區工資便宜很多,勞動力充足,因此現在很多外國企業,包括日本的「住友電工」,正紛紛把製造廠自東歐移往北非。

     非洲西北部瀕臨地中海南岸的地區,傳統上被稱為「馬格里布」(Maghreb),涵蓋摩洛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及利比亞四國,人口八千四百萬。過去五年來,該地區以摩洛哥和突尼西亞為首,吸引逾三百億美元外資,設置從汽車、航空製造廠到五星飯店及跨國企業客服中心等。

     即便久處國際孤立的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也開始提振停滯的經濟對外資開放;而拜油氣輸送管道聯通地中海之賜,它們也已成為歐洲重要的天然氣供應國。儘管全球面臨經濟混亂,馬格里布的經濟仍可望持續擴張,預估二○○九年突尼西亞將成長三.七%,利比亞更將達到五%。

     馬格里布的吸引力顯而易見。它位處歐陸後院,摩洛哥北部丹吉爾隔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相望,距離只有八英里。此區政府相對穩定,而且親商。近年來,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和突尼西亞總統賓阿里,均致力於民營化改革,並放寬勞動法規。

     這裡的人工也很便宜,工廠員工平均月薪一九五至三二五美元。而法國汽車巨擘雷諾公司位於羅馬尼亞Dacia Logan的工廠,員工平均月薪達六七一美元。因為看上工資便宜,雷諾正在丹吉爾興建一座規模數一數二的汽車裝配廠。

     歐洲航空業也對馬格里布興致勃勃。明年,空中巴士集團計畫在突尼西亞開設一座耗資七六○○萬美元的工廠,雇用一千五百人。目前歐洲航空業的供應商已在馬格里布雇用逾一萬名勞工,生產從機身壁板到高壓管等各種組件。

     法國賽峰集團(Groupe Safran)在馬格里布有六家廠,雇用近一千四百人。其設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加的工廠,有六百名員工,平均月薪三一五美元,每周工時達四十四小時,較歐洲大部分地區長許多。而且沒有工會,要員工加班趕工較容易。

     馬格里布對跨國企業還有另一吸引力,就是大量的技術勞工,主要拜摩洛哥和突尼西亞重視教育所賜。據「世界經濟論壇」組織評比,突尼西亞的數學和科學教育品質名列全球第七(美國是第四十八)。凡此種種,使得馬格里布具備了吸引外資的競爭優勢。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去全球化」趨勢 外勞被迫返鄉

  • 2009-03-06 中國時報 【諶悠文╱綜合報導】

     《華盛頓郵報》五日報導,景氣低迷,世界進入「去全球化」時期,一向繁忙的新加坡港口最近宛如「海上停車場」,沿著海岸停靠的一排排閒置貨輪綿延數英里。碰到這場嚴重的經濟衰退,許多外籍勞工飯碗不保,被迫大舉歸鄉。

     過去全球商品、勞務、投資及勞動力的空前流動,如今都呈逆轉之勢。最近四個月,從英國諾福克、美國長灘到南韓釜山香港,港口貨運量都下滑逾一○%。航空交通也受到不景氣衝擊,今年元月全球航空客運量減少五.六%,航空貨運更暴跌二三.二%。

     瑞士信貸集團經濟學家預測,到二○一○年底前,新加坡會有廿萬名外勞被迫出走。新加坡今年元月出口劇減三五%,這也反映亞洲其他國家困境。

     全球出口大幅衰退,從中國到東歐,大批撐不下去的工廠被迫關門。世界銀行估計,這次危機將使開發中國家的貧窮人口在今年增加逾五千三百萬人。美林證券指出,單單在上周就有十億美元資金逃離新興市場,創下去年十月以來單周最大外資撤離記錄。

     不景氣中,移民及外勞受到最嚴重衝擊。馬來西亞已採行優先雇用本勞的新政策,要把十萬名印尼勞工送回國。今年一月英國甚至爆發排外工潮,抗議煉油廠聘用外勞。

     各國紛紛減少外勞,連帶使外勞匯款回鄉的金額下滑,從拉丁美洲到中亞的經濟都受波及。吉爾吉斯高度倚賴海外勞工匯回鄉的資金發展經濟,但因為匯款銳減,去年十一月不得不向聯合國要求緊急糧食援助。

     為了對抗經濟風暴,西方國家紛紛祭出紓困方案,並號召跨國企業回國投資,創造本土就業機會。在法國,總統薩科奇提供五十億美元拯救本國汽車業,但要求只使用法國製造的零件,並把設於東歐的廠遷回法國。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二○一○會計年度預算中,則準備對企業海外收益課稅,以阻止公司赴海外發展。英國政府則要求接受紓困與國有化的銀行優先貸款給英國人。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大幅依賴美國市場的亞洲出口導向國家,在美國人改變借錢消費的習慣改變後,必須另謀生存之道:開發本土市場,進軍開發中國家,尤其要向中國尋找新客源。

     可是泰國「泰丹紡織公司」(Tel-Dan textiles)老闆阿米.札齊形容開發中國市場,有如攀登萬里長城般困難,「你無法賣消費產品給中國人,因為當地製造的已經夠便宜了。除非你能賣他們種不出來的水果、捕不到的魚,或做不出來的醫療設備,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面對國內保護本土產業的聲浪,許多國家顧不得去年十一月「廿國集團」領袖在華府簽字保證至少一年不會實施貿易保護措施,紛紛築起保護主義高牆。印尼去年十二月開始對外國製造的電子產品、食品、紡織等商品實施新的進口管制,阿根廷和巴西也都調高葡萄酒、皮革及木製家具的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