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經濟學人周刊:日已淪為貧窮大國

最新一期日本「經濟學人」周刊報導,要日本人承認日本雖是經濟大國,卻也已是貧窮大國的事實,日本舉國上下向來不承認日本有貧窮,將貧窮淡化為差距,甚至根本忘記貧窮這回事,但金融危機凸顯這個問題,日本不宜再自欺欺人。

貧窮問題在1990年代開始加深。在泡沫化以後的長期經濟低迷中,政府為了舒活企業,逐步放寬對解雇的限制,許多企業於是把正規雇用改變成非正規、約聘式雇用,也就是日文所謂「派遣人員」。2007年,派遣人員已達1,890萬人,占日本勞動力三分之一以上。同時,國家財政重建的論調高唱入雲,社會安全保障的經濟漸被削奪,本來已經不健全的社會安全網由此益趨脆弱。

愈來愈多擔當家庭支柱的男性淪為派遣人員,一旦從派遣再陷入失業,下場就是街友。日本的派遣工人有事做才有工資,而且大多數沒有保險,有保險者,理賠條件極苛,只有兩成人有幸拿到。他們也住不起房子,日本很少廉租房,無屋者不露宿街頭,只有當「網咖難民」。

失業者可以向厚生勞動省求助,但通常難獲回音。日本從1960和1970年代成為工業大國,以沒貧民的中產階級社會自視,一般人賤視貧民,認為貧窮全因懶惰,政府同情更少。

貧窮不單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日本有些律師、工會和街友在2007年成立「反貧窮網」,今年1月,500多名失業者在東京日比谷公園紮營,和厚生勞動省打對台。

【2009/05/13 經濟日報】

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東協+中 自由貿易區底定

為期3天的東亞高峰會10日在泰國芭達雅揭幕,中共總理溫家寶將和東協簽署「中國╱ 東協投資協議」,這是中共與東協「自由貿易協定」最後一環。

中共外長助理胡正躍表示,「投資協議」的簽署代表中國和東協的自由貿易協定已完成所有協商,雙方稍早決定2010年正式成立自由貿易區,看來計畫可以如期實現。

東協本身從1992年起就是自貿區,中國2008年和東協的貿易額為2,300億美元(台幣7兆7,700億元),比2007年增加14%,占中國外貿總額9%。胡正躍表示,中國在東協國家的投資已達60億美元左右。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中國是當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中國和東協發展良好的關係,不但有助雙方合作因應全球危機,還有助促進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李顯龍表示,中國和東協的貿易,目前占東協總貿易額10%以上,「中國╱東協自貿區」成立後,將是一個總人口18億、GDP合計2兆美元的巨大市場。

李顯龍稱讚中國致力和東協發展關係。他表示,除與中國建立自貿區,東協也已著手接下來的步驟,就是「東協+3(中、日、南韓)自貿區」,以及「東亞高峰會自貿區」。

溫家寶11日上午與東協領導人會談,並發表演講,談中國和東協共同應付國際金融危機看法。下午東協和中日韓領導人集會。

東協今年的主題是「攜手因應全球挑戰」。印度將由商務部長代表出席,但還不會和東協簽署自貿協定。雙方原定2008年底簽字。

※延伸閱讀》
•歷史新聞》中共東協將組自由貿易區(2001-11-03)


【2009/04/11 聯合報】

拒土入歐盟 沙克吉要美別管

倫敦泰晤士報6日報導,法國總統沙克吉5日要求美國總統歐巴馬不要干涉土耳其申請加入歐盟一事。

歐巴馬稍早出席就任後的首次歐盟、美國高峰會時,呼籲歐洲領袖接納土國,堅決反對讓土國成為歐盟一員的沙克吉則以強硬措詞駁斥歐巴馬,使雙方難得恢復的關係再次倒退。

土國2005年開始申請加入歐盟,並以最遲2020年入盟為目標,獲得美國的堅定支持。5日飛抵土國訪問的歐巴馬顯然試圖為此加溫。他稍早向歐盟領袖表示:「美國與歐洲國家必須將穆斯林視為朋友、鄰居,以及共同對抗不公、偏執、暴力的夥伴。向土國加入歐盟之路邁進是各位對此課題應許承諾的重要象徵,並足以確保歐洲持續而堅定的擁抱土國。」

沙克吉主張賦予土國優惠夥伴而不是會員國的待遇。歐巴馬發表上述談話後,沙克吉立即反駁。他接受法國電視台訪問時表示:「我與歐巴馬總統合作無間,然而若是論及歐盟,是否接納新成員應由歐盟國家自行定奪。我始終反對允許土國加入歐盟,立場至今未變。」

法國與奧地利公開反對土國加入歐盟,德國與荷蘭則持保留態度。沙克吉的最新表態使歐盟國家在這方面的歧見再次赤裸裸呈現。如果土國如願加入歐盟,它將成為人口最眾的歐盟會員國,德國特別擔心屆時的權力轉移。

土國總理厄多岡最近訪問布魯塞爾時,再度重申土國尋求加入歐盟的意願與企圖心。

【2009/04/07 聯合報】

看懂天下事》南韓與歐盟FTA的省思

南韓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於本周內敲定。周一與周二於首爾進行第八回合的磋商,就汽車、葡萄酒和豬肉關稅等核心問題達成妥協。雙方之間的FTA談判經過1年10個月的協商終於達成了初步協議。下月倫敦登場的G20高峰會上,雙方將正式締約。若韓歐FTA明年如期生效,超過美、加、墨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GDP16.3 兆美元)的規模,世界最大的韓歐經濟體(GDP17.87兆美元)將誕生。

由於2003年墨西哥多哈回合談判的失敗,WTO做為全面性談判的功能大幅萎縮,各國紛紛開始尋求其他管道,來達到相互減稅,以及擴大對外貿易的目地。一種常見的方式是尋求加入或成立新的區域性經貿組織,例如歐盟成員的增加,又例如協商成立中的美洲自由貿易區及我們周遭的東南亞國協。另一種方式,則是由兩國之間簽署的FTA。WTO公布的資料顯示,到2009年二月為止,全球共有421個雙邊協定的FTA,另外,大約還有將近400個正在協商當中。

從法律面來看,FTA是WTO規範中最惠國待遇原則的例外,此項例外主要透過GATT 1994第24條及GATS第5條的規定加以確認。另外,GATT1994第廿四條釋義書對協定所需遵循的規定做了較為詳盡的解釋。上述法條構成了合組自由貿易區的法律基礎,據此,FTA成員國間相互給予的優惠待遇,無須適用於其他非成員國,不受所參與國際經貿組織中最惠國待遇的制約,且FTA的簽署國必須遵循對內促進貿易,對外不增加貿易障礙的原則。

傳統的FTA以關稅調降為主,而現行發展的FTA所包含的議題是WTO-Plus,也就是WTO的進一步深化及廣化,其內容朝向貿易自由化、貿易便捷化及貿易合作等方式發展,具體的涵蓋範圍有投資、原產地規定、產品標準及進出口檢驗與檢疫措施、智慧財產權保護、相互認證、自然人移動、競爭政策、關務合作及通關程序簡化、金融合作、電子商務、政府採購、環境保護、勞工待遇、人力資源、中小企業、廣播、教育、旅遊等。

由於自由貿易協定涵蓋的範圍廣泛,協定的名稱已不侷限於Free Trade Agreement,而有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CER)、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CEP)、Association Agreement等不同的稱呼。

實務上,國際間建立自由貿易區型態可分為兩類,一種是「一步到位」,亦即透過一次性簽訂,國際上最普遍就是FTA;另一種是「分階段到位」,也就是先簽過渡或框架協定,再逐步完成關稅、服務貿易開放與投資保障等個別協定(根據WTO的原則規定是10年內)。事實上,WTO規範所重視的,並非協定名稱與到位策略,而是這個自由貿易區中的貿易是否更自由化。因此無論那種形式,最終都須達成涵蓋絕大部分的貿易,及比雙方在WTO的承諾更開放的結果。

台灣與大陸要談的不論是CECA或是ECFA,最不同於CEPA的關鍵在於前兩者的Agreement與後者的Arrangement。Arrangement指的則多為團體或政黨間非正式的約定或協議,而Agreement所意指的往往是兩個政治實體所簽署的正式外交協定,因此符合政治上的對等原則。

另外ECFA比起CECA又簡單很多。因為CECA比較像「一步到位」,ECFA是「分階段到位」,這又是我們國情的考量,也就是先簽框架協定,表達彼此的善意,內容慢慢談。然而就某些急迫需要他國開放之產品或貿易議題,雖然此時尚未完成所有議題之談判,但可先於架構協定設立專屬條款,將這些有立即實施之必要或已達共識之議題納入先期實施項目中,此即為早期收穫條款或早期收穫計畫。

過去八年來,與我國已簽署FTA的國家計有: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宏都拉斯、薩爾瓦多。但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占台灣對外貿易只有0.18%。跟美國、日本、新加坡和其他國家的FTA,一直都沒有進展,就是卡在兩岸關係。與大陸搞好關係,才可能有下一步,這是大家都很清楚的。

因此ECFA就是台灣經貿的敲門磚,你說政府現在能不著急嗎?

(作者為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台灣競爭力論壇總召集人)

【2009/03/27 聯合報】

南韓歐盟 將簽自貿協定

南韓與歐盟最快本周內可能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南韓官員說,雙方的談判已接近完成。這項消息很可能刺激美國與南韓國會加速審核之前擱置的FTA。

美國與南韓2007年簽署FTA,但雙方國會遲未批准。由民主黨掌握多數的美國國會反對批准,認為該協定未能有效解決南韓與美國之間的汽車貿易失衡問題。

南韓仁荷大學(Inha University)的FTA專家鄭仁教說:「南韓與歐盟FTA生效的可能性比韓美國FTA高多了。」南韓和歐盟計畫23、24日在首爾展開第八次談判,討論如何降低關稅和其他貿易障礙。南韓官員說,這可能是雙方最後一次談判。

南韓與歐盟間也存在汽車貿易問題,但歧見不如南韓與美國間那麼深。

南韓與歐盟去年雙邊貿易額為984億美元。歐盟是南韓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中國,同時也是南韓最大的外國投資者。美國是南韓的第四大貿易夥伴。

南韓外交通商部官員金喜相(譯音)說,雙方上周「非常接近」完成談判,雙方貿易部長將在4月2日的倫敦G20高峰會上,達成「政治性協議」。雙方簽署的任何FTA,都需南韓國會和歐盟成員國同意才能生效。金喜相說,雙方還在談判汽車貿易問題,正努力達成協議,希望在五年內取消小型車關稅,三年內取消中大型車關稅。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上月呼籲歐盟各國反對這項協定,說「在當前的危機中,協定的不平等本質令人無法接受」,若不解決南韓汽車標準等非關稅貿易障礙,雙方貿易失衡狀態仍會持續。根據南韓汽車製造協會統計,南韓去年從歐盟成員國進口3.2萬輛汽車,出口約40萬輛。

南韓與歐盟若簽訂FTA,可能加快南韓與美國FTA的審核速度。南韓談判代表李惠敏說,若南韓與歐盟達成協議,因「歐盟與美國間的競爭關係」,對南韓與美國的FTA會有正面影響。

【2009/03/23 經濟日報】

全球金融中心 倫敦蟬聯龍頭

倫敦著名金融區的街景,全球知名銀行匯豐銀行、瑞士信貸與花旗銀行的大樓,構成壯觀的天際線。
(彭博資訊)
 

倫敦金融城公司(City of London Corp.)對全球62個金融中心進行的最新調查顯示,全球所有金融重鎮都受到信用風暴衝擊,但倫敦與紐約仍舊排名全球第一與第二。首次納入調查的台北排名41,優於吉隆坡、北京、大阪與首爾。

此次調查於去年7月到12月間進行,是歷來調查城市最多的一次。台北、吉隆坡及曼谷都是首次納入調查,其中以台北名次最佳,吉隆坡和曼谷分別名列45和50。

在亞洲城市中,台北排名第六高,落後新加坡(第三名)、香港(第四名)、東京(第15名)、杜拜(第23名)與上海(第35名),其中東京由上次調查的第八掉至第15,是下滑幅度最大的城市。

今年排名前四大 城市的總分都比去年下跌,但排名不變。倫敦以78分再度掄元,紐約以768分排名第二,新加坡687分排名第三,香港684分名列第四。上海排名第35,下滑一名;北京排名第51,下滑四名;首爾排名第53,滑落五名。

倫敦金融城委託Z/Yen集團自2007年3月起,推出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報告,每半年對全球金融專業人士進行調查,方式是透過57個包括專業人員、經商環境、市場進入、基礎設施、競爭力、資金取得、E化準備進度等評比項目進行調查,分項評分後加計總分進行排名。

【2009/03/07 經濟日報】

東協 要變身東方歐盟

東南亞國協(ASEAN)十國領袖1日承諾將促進自由貿易,避免「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泰國總理艾比希(左)是本次高峰會的主席。
路透

東南亞國家領袖1日承諾促進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政策,並在2015年前把多元化的東南亞地區整合成類似歐盟(EU)的共同體。

面對全球經濟危機大敵當前,本次在泰國度假勝地華欣登場的高峰會,聚焦金融風暴對東南亞國協(ASEAN)成員國的衝擊。東協在高峰會1日閉幕時發表聲明說:「與會領袖敦促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聯手採取更多行動,以恢復金融穩定和確保金融市場持續運作。」

聲明並指出,區域合作的領域必須擴大,與會領袖「重申執行東協經濟藍圖下各項措施的承諾」。藍圖的目標是在2015年前完成經濟整合以及部分的政治與安全統合,以防擁有5億人口的東協將來陷入經濟風暴。

東協成立單一市場的目標包含撤除貿易壁壘,但目前並不打算採用共同貨幣。聲明指出:「與會者同意堅決反對保護主義,不採取新的壁壘或提高貿易障礙。」聲明也進一步呼籲儘速落實把區域緊急儲備基金由800億美元擴增至1,200億美元的共識。

菲律賓貿易部長法維拉透露,有些部長在非正式討論時,反對2015年前終止所有貿易壁壘的目標,但泰國總理艾比希堅稱:「東協國家誓守自由貿易的承諾,將盡一切努力確保成員國不會為了安度危機而採行保護主義措施。」與會官員除了努力為東南亞的經濟災難尋求解決,也刻意凸顯東協對人權的支持。但緬甸軍政府和柬埔寨當局拒絕與支持民主人士談判,使人權議題遇挫。

東協去年12月簽署劃時代的規章,使東協成為法律上的實體,並朝整合的目標邁進一步。該規章並呼籲成員國遵守基本的自由和人權。

東協十個成員國包括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東協領袖訂4月10日與中國、日本和南韓三個主要夥伴在泰國集會。

【2009/03/02 經濟日報】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澳洲統計 每4位留學生創造1工作機會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澳洲一項統計指出,教育服務業3年造就12萬多個工作機會,平均每4位留學生創造1個工作機會。

教育部電子報最近報導,根據4月1日公布的Access Economics報告,綜合分析國際學生對澳洲經濟貢獻,澳洲教育產業出口值在近3年成長42%,造就12萬6000個工作機會,貢獻國民生產毛額的1%。

這項出口業對經濟影響,除學生直接就學支出12億澳幣,還有附加價值的學生與家庭消費支出141億澳幣,教育服務業因此成為澳洲僅次於煤、鐵的第3大出口業,甚至超過旅遊、服務等。

報告也指出,每位國際學生每花費澳幣1元,即貢獻附加的澳幣1.91 元至澳洲的經濟。

國際學生業務估計貢獻超過12萬6000名等同全職的工作,3萬3482名在教育機構,8萬8649名在其他類機構。

澳洲私立教育及訓練協會會長Andrew Smith表示,今年度私立高中、學院的註冊率在不景氣中仍然穩定,有些甚至成長,私立學校註冊率在2006到2007年增加92.6%,教育出口產業重要性被確認,成為抵抗全球性不景氣,繼續蓬勃發展的產業。

也就是,每4位來澳洲的國際學生,可創造1個澳洲的就業機會,因此國際學生數如降低5%,會造成6300名澳洲人失去工作,整體出口值損失超過澳幣6億元。

IDP教育公司總裁Tony Pollock表示,國際教育是一項高附加價值、創造澳洲就業機會的知識產業,澳洲在這項產業表現很好。澳洲技術及進修教育執行長Martin Riordan認為,技職體系學生目前幾乎占國際學生總數的一半,政府海外行銷教育產業計畫有成效。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中國農產品侵台 台灣農業災難

自由時報20090420 

〔記者洪素卿、黃以敬╱台北報導〕中國總理溫家寶喊話要求開放更多中國貨品進入台灣,馬政府過去一直保證不會開放的中國八百三十項農產品,恐將失守;學者質疑,中國農產品對台灣的進出口逆差大幅增加,去年就已高達二.八億美元,以政府目前展現的談判能力及立場明顯不足,這道防線更將面臨棄守危機,對台灣農業將是極大的傷害。

我種植花生成本 中國的五、六倍

台灣農業產學聯盟名譽理事長吳明敏指出,如果進一步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入台灣,由於我國土地成本高,而且勞工貴,一些極度仰賴「土地」以及「勞工」的特用作物類,例如落花生、茶葉、香菇等,甚至蔬菜、水果都將受到嚴重的衝擊。

吳明敏以花生為例,我國種植落花生的成本可能是中國的五到六倍,一旦開放引進中國花生,種植花生的農民就只有失業,並且接受政府救濟一途。

茶葉也是一個問題,吳明敏說,很多品種都流入中國,未來如果回流到台灣販售,因為根本分不出是哪裡種的,以台灣的人工成本這麼高,台灣茶葉勢必也將走入歷史。

品種流入中國 台灣茶將走入歷史

香菇的問題也會很嚴重。中國的香菇一公斤才兩、三百元,台灣本土產的一公斤要六百到八百,近年因為中國香菇走私猖獗,去年端午節本土香菇已嚴重滯銷,如果完全開放,菇農一樣沒法競爭。

吳明敏指出,即使現在只有奇異果等少數中國水果開放進口,其實排擠效應已經很明顯,受影響的不只是紐西蘭奇異果,其他季節性蔬果的銷售量也會受到衝擊。

走私貨猖獗 香菇已經嚴重滯銷

換句話說,不僅是稻米、香菇、花生等目前對中國進行管制的農產品,未來一旦棄守,台灣產品將完全無法與之競爭;即使不額外開放品項,由於目前已開放項目並非完全零關稅,未來這些項目的關稅如有變動,一樣還是會衝擊本土農產,學者因此呼籲馬政府確實進行評估,並把報告提供給大家參考。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以史為鑑 1918流感三波侵台…

因緣際會,我蒐集到一些台灣在一九一八至二○年的H1N1的西班牙流感史料,並蒙蘇益仁前局長的指教,寫了一篇特別報導〈一九一八年全球流行性感冒下的台灣疫情〉,發表於國衛院於去年三月出版的《認識H5N1流感》一書中。後來又用剩餘的資料,在十和十二月寫了兩篇論文,敘述這段病毒肆虐的歷史。我認為以蘇益仁教授等人的學養經驗,一定可以應付這種局面。我現在只想把那段不堪的歷史告訴國人,提供一點歷史經驗。

一九一八年六月初,流感病毒已經從基隆登陸,到九月底已傳遍全島,然後消失。雖然歐美在三、四月已經哀鴻遍野,但是在亞熱帶地區的台灣,只是普遍造成感冒而已,沒有什麼死亡的資料。似乎炎熱的天氣,讓病毒的威力無法發揮。不過到了十月下旬,第二波的病毒又從基隆登陸。因為氣溫降低,加上十月底日人各種節慶活動,加速了病毒的蔓延,順著縱貫鐵路往南擴散;交通船也把病毒帶到花東和和澎湖,於是哀鴻遍野,至少七十七萬人罹患流感,其中二萬五千人死亡。到十二月中旬,病毒又消失無蹤。

一九一九年十二月,第三波的病毒又從基隆捲土重來,其路線又如出一轍,次年二月病毒又消失。這波只有十四萬多人罹患流感,死了一萬九千多人。大概是前兩波罹患而復元者已有抗體,所以死亡較少。

從史學角度,我認為台灣目前情況,大家不必太驚慌。因為今日的醫療設施,絕非八十年前可比。當時全台灣三六七萬人口,只有七三二個只受過四年醫學教育的西醫師,另外大約同等數量的醫生(合法漢醫)。當時日本人患者因為受到較好的醫療照顧,死亡率只有百分之一點一;台灣漢人和原住民則分別高達百分之三點三和百分之三點五。

也就是說,今天的醫療水準應該足以應付困局。我們應該對專家給予充分的支持,也應該可以度過未來的寒冬。

【2009/04/29 聯合報】

短 評-全球都在剉

  • 2009-04-28 中國時報 【本報訊】

     最能讓大家感受到這是個全球化的時代,莫過於可怕的傳染病出現時。墨西哥豬流感肆虐,連台灣股市也跟著打噴嚏,真是感染無國界,天涯若比鄰哪!

     雖然墨西哥離台灣很遠,但昨天已有一位從墨西哥返台的遊客出現發燒症狀,引起一場虛驚。在當今這個飛機到處飛、旅客趴趴走的時代,對於疫情的傳播,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是與世隔絕的安全區。何況,人可以靠海關阻擋,但禽流感等靠鳥類傳播的傳染病,可就難以把關了。

     這也是為什麼,全球防疫網不容有任何漏洞死角,因為只要一個地方堵不住,就可能全盤潰堤,讓大家都受害。每個國家都做好防疫封鎖,不只保護自己國民,也在全世界建立一個相互保護的網絡。

     台灣一直希望能加入世界衛生組織,最能讓國際社會認同的訴求,就是補足全球防疫網在台灣的這塊政治漏洞。「一個中國」政策對於防疫實務毫無意義,反而成為阻擋防疫網的一塊大石頭。再怎麼利用其他管道傳遞訊息,都還是隔了一層、慢了分秒。在致命的傳染病到處飛竄的時候,這會讓全世界民眾都受到更大威脅。

     五月的世衛大會即將登場,據傳台灣這次將可以觀察員身分獲邀出席大會。如果對於防治豬流感疫情擴散方面,可以在大會上提供具體貢獻的話,或更有助於台灣的訴求受到重視。當全球都在剉的時候,也許會更願意聽聽台灣的聲音。

邱坤良:現代寺廟經營之神

邱坤良
台灣果真全面世代交替了,因為不僅參政者年齡層降低,企業家新世代接棒,連寺廟「頭人」也由往昔鄉紳、耆老,轉由青壯派當家。如果哪個寺廟仍由「老公仔標」坐鎮,不是地處偏遠、香火不盛,便是寺廟已企業化、分工清楚。年長者負責清潔雜工,為信徒解答籤詩,實際擘劃廟務者,還是青壯「頭人」。早前的道士、廟祝常為表示老成持重、道行深高,蓄留長鬚,甚至把年齡「虛」長幾歲。現代價值觀不同,嫻熟寺廟歷史、地方掌故與祭祀禮儀的長者,已不及善於行銷寺廟的青壯「經營之神」了。

人神與寺廟 培養出革命情感

台灣每座寺廟本來就是獨立的信仰體,它與祭祀圈的關係超越主祀神發祥地、香火祖廟。以媽祖來說,同樣信仰湄洲林默娘,北港媽、大甲媽、新港媽、關渡媽便有所不同。早前醫藥衛生與農耕技術並不發達,神祇是撫慰民眾的心靈導師,兼扮演警長、醫師與農耕隊長的角色,引領移民開墾,巡莊治病,驅逐瘟疫、蟲災。

每個地方都有講不完的神明巡莊往事。例如台北縣金山鄉民因農作迭遭蝗蟲破壞,每年農曆四月中例由慈護宮媽祖會同萬里媽祖、石門老梅媽祖一起「迎媽祖」遶境三天,驅除蟲害。三重各界亦曾藉「迎五穀王」(神農大帝),撲殺為害農作的鐵甲龜蟲。前述神祇出巡時各地子弟陣頭伴隨神駕,演戲、擺場、宴客,熱鬧不已。在政府尚未重視文化資產的年代,寺廟也成為民俗工藝、戲曲與宗教禮儀的傳習與展演中心,人神與寺廟因而培養「革命」情感。

寺廟、神明的宗教與社會功能隨著時空環境而不盡相同,其間曾受政治力介入,如日治皇民化時期燒毀寺廟神像、戰後國民政府推動「統一拜拜」,皆影響民間信仰生態,但晚近寺廟的角色更異,多屬經營型態調整與社會變遷的結果。

傳統寺廟之間重輩分、尚倫常,香火淵源亦極清楚,現代寺廟則努力尋求新奇蹟,全力「拚觀光」、「搞創意」。任何能為寺廟爭取「第一」的機會,當仁不讓。各大寺廟多已財團法人化,青壯「頭人」善於人際交陪,注重新聞傳播與經營管理。愈能結合現代媒體傳播(尤其是電子媒體)的寺廟,曝光率愈高,也代表神威最顯赫。寺廟歷史一百年或三百年,僅供參考。

老牌新觀念 廟會活動商品化

為吸引新聞媒體注意,各大寺廟的廟會活動推陳出新,多半傾向簡單易懂、符合時宜的熱鬧活動,傳統廟會文化角色逐漸流失。在原來的寺廟品牌下,金身、玉身打造神明,強調大祭典規模的誇富宴(Potlatch)蔚為風潮,廟會活動也愈來愈商品化。

報載大甲鎮瀾宮正準備斥資兩百億元在中國天津興建媽祖廟,兼有禪苑、住商大樓、飯店與文化會展中心的空間功能。事後鎮瀾宮出面澄清,只擔任投資者顧問。不管實情如何,鎮瀾宮的經營氣魄與創意頭腦,已超過台灣「媽祖界」、「寺廟界」的「經營之神」們。只是當前經濟不景氣,台灣失業者眾,此時此刻到中國蓋廟做生意,恐非慈悲為懷的大甲媽樂見。

其實,像鎮瀾宮這樣的名廟,能為台灣社會與信徒貢獻之處甚多,例如運用媽祖遶境進香的神氣與民氣,使這個具歷史傳統的宗教盛事成為質量兼具的民俗藝術展演平台,不但保存文化資產,也可增強鎮瀾宮的觀光內涵,成為真正的台灣「第一」。

(本文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2009/04/18 聯合報】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中共商務部:台灣簽FTA 須大陸同意

台灣力推兩岸經濟合作協議與對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雙管齊下,但中共商務部國際司副司長朱洪指出,台灣要跟其他國家簽署FTA,是涉及主權國家的行為,必須經過中國大陸的同意,才能夠簽署。

商務部國際司副司長朱洪14日在上海復旦大學主持「向自由貿易協定要商機,以自由貿易協定求發展」上海宣講會中致辭,發言表述台灣對外簽署FTA的情況。

朱洪說,「台灣目前處心積慮想要和其他國家建立自由貿易的關係,我們現在不讓台灣對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這是一個主權問題,但是如果能夠獲得中國大陸的點頭,我們同意了,就能夠簽署。」

他表示,「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及『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這實質意義就是自由貿易協定,就是中國大陸單獨關稅區與台澎金馬建立自由貿易的關係,要先同意這種情況,再談台灣下一步對外貿易投資的關係。」

對於大陸對於兩岸簽署經濟合作協議的看法,朱洪會後受訪表示,兩岸都有一些互動,高層有很好的表示,目前由國台辦在負責,商務部國際司僅與台港澳司共同研究。

至於台灣方面希望迫切性的石化、紡織、機械業能優先放入「早期收獲」計劃,朱洪對此表示,「現在談這個問題尚早,這是雙方談判的問題,不是事先想做什麼,可能台灣方面有想法與要求,透過合適方式可以提出。」

【2009/04/15 經濟日報】

遏止台灣經貿全球排名倒退之道

世界貿易組織(WTO)日前公布2008年全球貿易排名,台灣出口自前年的第16名,去年降為第18名,一年倒退兩名,速度之快,令人震驚。與過去長期比較,若台灣出口全球排名節節敗退,對台灣經濟而言,早是嚴重的問題;但新政府上任後,舊爛攤子還來不及收拾,又碰上金融海嘯及全球經濟大衰退,忙著因應,似沒有時間顧及此長期問題。不過台灣出口問題若不能突破,全靠內需的擴展,要恢復過去繁榮局面,那將是緣木求魚!

台灣早在1985—87年連續三年高居全球第11名出口大國,當年香港及韓國分列第12及13名緊追在後,新加坡更排第19名,台灣出口高居亞洲四小龍之首。如今台灣倒退七名之多,而韓國晉升第12位,香港倒退一名排第13位,新加坡大幅晉升五名排第14位,台灣出口在四小龍中敬陪末座。再與中國大陸出口排名比較,1987年時,才排第16名,落後台灣五名之多;去年卻躍升至全球第二出口大國。這20年來,與三小龍及大陸比較,彼長我消如此嚴重,怎不令人感慨!

台灣一向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出口的消長與整體經濟的榮枯,關係極為密切。在出口全球排名衰退下,台灣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在全世界排名,更是急轉直下;就以最近八年而言,1999年尚居全球第30名,至2007年倒退至第38名,平均每年倒退一名,衰退速度之快,令人憂心。此一趨勢如不能早日遏止,今後台灣在世界市場,還有立足之地嗎?

近20年來,台灣經貿在全球排名衰退之快,其原因雖極複雜,但主要有三:

一是國家領導者及執政當局不務正業;自過去「經濟掛帥」改為「政治掛帥」,不僅以意識形態治國,更採取鎖國主義,且不時挑起朝野對立,分裂族群,影響社會治安,嚴重破壞投資與生活環境,衝擊投資與消費,致內需不振。

二是海內外環境變化,產業外移;20年前勞力密集產業外移時,還有高科技產業興起支撐;當後期電子資訊產業外移時,國內沒有新興產業接替,產業結構調整鈍化,加以原有高科技產業迄未培養自有的核心,技術仰人鼻息,致出口競爭力相對落後對手國家。

三是在多邊貿易談判失敗後,區域整合及雙邊貿易合作盛行,而台灣被排除在外,對台灣出口競爭力影響至鉅。就以「東協+1(中國大陸)」貿易協定而言,明年才正式上路,但在進行過程中,東協輸往大陸產品,已有多項早已開始降低進口關稅。

因此,即使台灣在文化、語言及地理區位上與大陸關係都優於東協,但過去十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增加5.2倍,仍然敵不過東協對大陸出口增加8.3倍。若明年「東協+1」貿易協定正式簽署執行,其對台灣的影響將更大。

幸好,去年政權再度輪替,新政府上台後,即以「開放與鬆綁」拚經濟為第一要務,扭轉了過去20年的「政治掛帥」,恢復追求「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不過政府在因應金融海嘯、全球經濟大衰退,救火同時,對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及未來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乃至培養產業的核心技術等,均應早作全面性的規劃。還有政府正在推動的與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確有必要,但政府在國內應加強溝通獲得「共識」後,更要爭取與其他主要貿易對象國家簽署雙邊貿易協定(FTA)。

今後台灣經貿在全球排名,是否不再下滑,甚至還有所提升,就考驗執政當局對以上各點的溝通、協商及執行能力了。

※延伸閱讀》

出口大衰退 台不如韓?

東協加三明年上路 台灣出口首當其衝

【2009/04/02 經濟日報】

撬起這個世界

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只要給我一個著力點,我就可以撬起這個世界!」這個著力點似乎真的出現了。

二次大戰結束的前夕,關鍵性的諾曼第登陸之後一個月,站在勝利一方的44國齊聚美國新罕普什爾州的布列頓森林,共商為戰後的世界重建金融秩序,以緊釘黃金的美元做為唯一的國際儲備貨幣與清償手段。於是透過承諾無限量兌換黃金的美元,全球經濟重新拾起戰前即已殘破不堪的金本位制的功能;而且由於紙幣化的優勢,更能不受金礦開採的制約,以更大的彈性,肆應國際貿易蓬勃成長衍生的流動性需求。

美國一方面以其地大物博、本土未受戰火摧殘而睥睨群倫,一方面美元一躍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只要印製鈔票即能動用全球資源,因而忽然成為舉世之雄,動見觀瞻、號令天下。1971年,受韓戰與越戰的拖累,美國國力大不如前,不願再承擔無限兌換黃金的承諾,尼克森總統片面宣布美元大幅貶值並與黃金脫鉤,一舉毀滅了布列頓森林會議所建立的國際金融體制;但美元反而有如脫韁的野馬,可以肆意增減而完全不受外在桎梏,於是整個世界落在美國政府的股掌之上,各國富源都任由美國的印鈔機宰制。

因此,認真地說,65年前創建的國際金融新體制,此時已然一腳踏入墳墓,其後37年,只不過是將錯就錯、泥足日深,為世界經濟埋下禍根、抽芽滋長,卻令美國予取予求、占盡便宜。人類的愚蠢由此見其一斑;但至愚莫過於美國。美國由於可印鈔票而肆意需索,一方面其國力與其經濟競爭力落差日大,另一方面印鈔而藉赤字流溢海外的每一筆帳,都是美國欠這個世界必得清償的債務。65年來美國欠下的債務已如天文數字,根本無力償還,一朝債主群來索討,就是美國的末日。

這一個末日的喪鐘已經敲響。此次由於美國政府與聯準會的顢頇放縱,任令華爾街的騙徒橫行,世界諸國罕有能逃脫其狡詐手段者;當這個詐騙集團終於失風破敗,不僅讓美國的金融體系土崩魚爛,更掀起全球經濟一次令人聞風喪膽的巨變;因而要求加強以美國為首的監管體制之效率、確保流溢四海以美元計值的資產價值,便成為各國有志一同的要求。

然而釜底抽薪之計,無非是要求早已毀棄承諾的美元放棄其做為唯一乃至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的要責,將這個附骨之疽早日清除,重新審慎建立一個公平、有效、謹守分寸,足以與全球貿易共消長的國際儲備貨幣與清算手段。去年下半年在華盛頓召開的G20會議,其主旨即在於此;4月1日的G20高峰會開會前夕,以中、俄為首的非西方國家更砲火猛烈地抨擊跛足的既有金融體制,要求建立新金融體制的呼聲響徹雲霄,另以SDR(特別提款權)或新創的國際儲備貨幣取代美元的大勢已莫可遏逆。

但一旦此事成真,整個世界都將為之改觀。美國固將為其數十年的揮霍付出慘重代價;目前高呼美元退位的新興國家,受害也不少遜。

因為數十年來,從亞洲四小龍首創加工出口發展模式,到近20年從中國大陸到印度乃至非洲各國風起雲湧,一皆踩著相同的腳步前進,都無法逃脫一個共同的成功要件:對美國大量出超,以廉價勞動換取寶貴的美元外匯,藉以成長壯大。

一旦美國被剝除了印鈔揮霍的特權,舉世無人能替。則這個數十億人仰賴的成功要件頓然消逝無蹤,經濟發展動力消餒,整個世界都要普受其害;區區金融海嘯,倏來倏去,豈能及其萬一。

我們找到了著力點,要用美元退位撬起整個世界,現在已經欲罷不能;但翻轉的世界,又要如何歸正?

●延伸閱讀:
試卜G20峰會成敗
IMF總裁:討論新貨幣 絕對正當

【2009/03/31 經濟日報】

耐吉 未終止下單寶成豐泰


世界最大運動鞋製造商耐吉公司(Nike)25日宣布,為簡化供應鏈,未來半年到一年內將終止和亞洲四家運動鞋代工廠的合作關係。

這四家耐吉代工廠中有三家在中國、一家在越南,但耐吉沒有指名是那些廠商。此外,該公司也宣布將停止對某些服飾代工廠下單,公司發言人道伯森(Erin Dobson)女士說:「這是我們自2007年中展開供應鏈整合計畫的一部份。」

道伯森表示:「我們已經通知這四家廠商將逐步停止下單,給他們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尋找新買家。」她並強調會持續簡化供應鏈。道伯森說:「我們也無法從這波全球經濟衰退中倖免,因此加快了供應鏈的整合進度。」該公司將改變廣下訂單的策略,未來將集中由少數廠商生產,以節省開支。

國內二大為Nike代工的鞋廠寶成及豐泰均表示不在取消合作的名單內,因而不會有任何影響。寶成昨天股價收19.05元,上漲0.25元;豐泰收18.7元,上漲0.35元。

目前耐吉在全球有640家代工廠,其中72家主要生產運動鞋,這些工廠總計約有80萬名員工。耐吉在中國約有180家代工廠,僱用逾20萬名員工,而中國是耐吉最大的運動鞋、服飾及器材採購國。其他代工廠散布在越南、印尼、泰國和南韓等國家。越南媒體23日也報導,耐吉今年可能減少對越南代工廠下單,該公司在越南有逾50家代工廠。

比起其他消費產品廠商,耐吉較不受景氣衰退影響,但最近一季該公司也面臨銷售下滑,尤其來自歐洲市場。耐吉在1月宣布整頓計畫,期能節省成本並且讓產品更快上市,並警告可能裁員4%。

【2009/03/26 經濟日報】

G20的三角關係

20國集團(G20)財政部長會議上周末達成共識,明言優先要務是解決金融體系的漏洞與不良資產問題,並增加對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資金挹注;對於受到各界高度關注的全球經濟振興方案,則因德、法兩國同聲反對而未獲實質進展,令4月2日在倫敦舉行的G20高峰會前景顯得黯淡。近期歐美在G20的角力愈趨激烈,凸顯了G20對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而中國大陸的低調,讓新形成的三角關係,為下月的峰會埋下伏筆。

G20成立於1999年12月,緣起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國際體認,即國際金融問題的解決不能只靠西方工業國家,還需要有影響力的發展中國家參與;因而在既有的七大工業國(美日英法德義加)及歐盟之外,邀集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後稱金磚四國)、澳洲、阿根廷、印尼、南韓、土耳其、南非、沙烏地阿拉伯、墨西哥等國的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在IMF框架內進行非正式的對話,以推動國際金融體制改革。去年金融海嘯爆發,占全球生產毛額(GDP)近九成的G20為齊一化解危機的步伐,將原屬於部長層級的對話提升到領袖級,並於11月間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第一次高峰會,G20的影響力正式崛起,甚至被預言將取代現有的G7。

也正因為G20的重要性日增,既競爭又須合作的歐美陣營大力爭取議題主導權;在首次G20峰會時,因當時全球經濟情勢危急,與會領袖在「華盛頓宣言」誓言,將儘速採取行動,致力刺激世界經濟,並將提出預防金融危機再次發生的規範。從結果看,儘管是由快要卸任的布希總統主持,美國還是占了上風,多數的行動計畫與美國主張一致,歐洲想要增加金融規範的希望未獲得廣泛的支持。以近月各國相繼推出以財政擴張為主軸的刺激方案而言,G20確實發揮了協同刺激步調的積極效果,確認了G20的地位。

四個月後,經濟頹勢依舊,但景氣走勢已從急墜轉為緩跌,讓G20二次峰會的主調出現調整的可能,歐洲更是積極想要拿回主導權。幾個現象可以看出歐洲的強烈企圖,一是在G20財長會前,歐盟27國先集會討論立場,求得內部的一致;再者,面對美國主張擴大財政支出至GDP2%以上的主張,向來對立的法、德兩國竟砲口一致回絕;三是美國總統歐巴馬上任後,國務卿希拉蕊的首次出訪竟棄歐訪亞,讓歐洲感受到喪失國際發話權的壓力。

值得玩味的是,相對於歐洲方面的積極,G20中以中國大陸為主導的開發中新興經濟體沒有立刻選邊站,而是冷靜地專注於爭取新興經濟體的發話權。在這次財長會中,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等四大新興國家更特別發表了聯合聲明,敦促美歐改善資訊流通機制,並呼籲針對IMF的內部治理和代表權採取立即行動,以反映實際的經濟分量。相對於美國亟欲拉攏中國、美國智庫還拋出「G2」共管、共治世界經濟議題的熱絡,中國這次在G20表現的相對低調,凸顯出中國開始管理自己在美歐中新三角關係的籌碼。

因此,儘管是為G20倫敦峰會做準備的財長會議,看似在調和各陣營的立場上沒有取得實質明確的進展,還是把「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及「加大振興經濟力度」孰最優先的爭議留給了領袖們;實際上,這兩個議題一是短期解危,一是長期防害,依各國而不同,但檯面上的膠著正是檯面下的博弈,G20的好戲正要開始。

●延伸閱讀: G7影響式微 G20竄起

【2009/03/16 經濟日報】

新加坡 亞洲外派人員最愛


圖╱經濟日報提供

最新調查顯示,全球城市中,亞洲人最喜愛的海外工作城市,前兩名是新加坡與雪梨。台北在全球逾400個受調城市中,排名第56,在亞洲區和去年一樣排名第六。

據人力資源顧問業者ECA國際調查,新加坡因服務和空氣品質佳、且犯罪率低,連續十年成為亞洲外派人員心中首選的海外工作據點。

香港今年的全球排名掉到第11,理由是空氣污染惡化、健康設施變差。

該公司亞洲區總經理關禮廉表示,良好的基礎設施與健康照護系統、加上低犯罪率和良好的空氣品質,造就新加坡最受亞洲外派人員青睞。

在全球排行榜上,第二名和第三名與去年相同,仍是雪梨和神戶。

上海在亞洲城市中排名維持在第11,仍優於首爾的第12,北京的居住品質也因為舉辦奧運而改善,顯示中國當局改善居住品質有成。

犯罪率低且政治穩定,也讓中國城市的排名普遍優於印度。

在非亞太區城市中,只有哥本哈根與溫哥華擠進全球前十名,但哥本哈根從去年的第五名滑落,與東京並列第六,溫哥華也比去年的第七名退步,與威靈頓共享第九名。

根據這份調查,亞洲外派人員最不想去的城市,是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阿富汗首都卡布爾、巴基斯坦大城喀拉蚩和海地首都太子港,也都讓外派人員敬而遠之,主要是因為這些城市生活不便,且人身安全堪慮。

ECA去年第三季訪問1,800名亞洲地區受訪者,請他們評比全球逾400個城市的氣候、空氣品質與居住條件等項目。關禮廉說,儘管經濟自去年底以來大幅衰退,這份報告仍具參考價值。

另據經濟學人資訊中心 (EIU)日前公布的調查,東京與大阪是海外工作者認為生活成本最昂貴的城市,而澳洲與紐西蘭因澳元與紐元匯價下跌,生活成本下降。由於人民幣升值,上海生活成本現在僅較紐約低2%,比起雪梨則更昂貴。

【2009/03/12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