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小小東莞 多項世界第一

  • 2009-03-12 工商時報 【李道成╱台北報導】

     面積不到2,500平方公里的東莞,不僅是中國大陸第三大出口城市,同時包括家具、多項電腦零組件與燈飾、玩具等多項工業產品,都居世界第一地位。

     東莞的多項世界第一,大約有9成以上都是由台商胼手胝足打造出來的,包括電腦零組件中的鍵盤、滑鼠、電源供應器、線纜、顯示器,傳產項目中的製鞋、家具、聖誕燈、美術燈飾、微型馬達、毛紡、裝飾陶瓷、五金配件等。

     這些龐大的製造業體系,多數都已在當地或週邊地區,完成了產業的垂直整合。同時也造就了一些巨龍級的台資企業。

     在東莞最具知名度的世界級台商,包括了電源供應器的台達電、木製家具的台升、燈飾業的永晉、運動鞋的龍頭裕元,都在當地擁有龐大的產銷系統。

     此外,台商在東莞創造的就業機會也相當可觀,台協估計,即使有金融海嘯衝擊,但台資企業至少也還僱用了2百萬人以上。

     同時由於製造業高度發達,東莞當地的五星級飯店數量就超過20家,密度高居中國大陸第一,也算得上是東莞的另一項奇蹟。

小農生產的社會意義

  • 2009-03-14 中國時報 【蔡培慧】

     以二○○五年的農林漁牧業普查推估,台灣的小農比例約占全體農牧戶的九二%。為數龐大的小農維持著小土地的私有制,兢兢業業運用微小的生產資源,持續投入農耕,成為社會穩定的力量。或許有人認為小農缺乏競爭力,然而,筆者卻認為,台灣小農可以在美國農產品傾銷、WTO開放市場的壓力中存活,就可以看出它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維持大規模的小土地所有者的生存,就是維持台灣基層社會一個溫暖與生機。

     當人們受制於經濟危機,當人們於金融風暴中受挫,小農提供一個休養生息的社會連帶。此外,小農多樣性的生產、適地適性的作物選擇更是台灣人健康、有機的主要生產隊伍。當然,小農社群與耕作環境更是台灣社會文化的具像空間,奠基於此的記憶、文學、詩歌,並同形塑了這塊土地的歷史,它是我們的來處,也是我們的去處。因此,捍衛小農的生存權力是一個對台灣整體社會發展最有意義的事。

     過去,國家計畫經濟透過農會推行的產銷合作、農會信用部因地制宜的小額貸放、相對開放的流通機制,為小農的存在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一九九○年代中葉台灣農業自由化之後國家農政職能日益轉向,農業政策朝著競爭型農業打轉,舉凡高科技、高出口的農業都被視為明日之星,大舉投入國家資源、獎助其擴產投資。然而,當某項農業生產為工業化生產線模式時,它就已經脫離農業,轉為農工業。有能力、有機會參與農工業運作的資本,必然以盈利為目的,這樣的農工業隨市場運作而興衰,怎能再分潤國家資源?

     只要檢視台灣的農業政策,就可看出,農政職能已成為服務資本的工具。舉例而言,新近「小地主大佃農」計畫,以國家獎勵方式,誘發小地主將土地出租,同時補貼承租者,而承租者往往是掌握特定商機的農工業者。這個計畫直接造成小農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埋下小農脫農的伏筆,同時確立「租地大農場」的制度誘因。另外,去年底完成立法院一讀程序的《農村再生條例》以法律框住兩千億預算,預計在四千個農村興建社區涼亭步道綠美化。號稱再生,通篇律法卻不見農業創新機制導入、不見農村新生契機、不見鄉村發展視野、不見人力投入策略。甚至還強行納入土地活化專章,意圖以行政命令取代地政管理完備的法體系。

     面對廣大的小農、面對農業議題,農政職能不應屈服於資本、不應短視近利,而應以小農經營為主體,構思生產與流通計畫,拉近小生產者與直接消費者距離,擴大鄉村與都會交流。一個糧食自給率僅僅只有三○.二%的台灣,不應以農業產值低落作為打擊農業藉口,反而應透過所有可能手段,地產地銷,提高台灣農產品消費量,以台灣本身的消費實力創造更高的農業產值。須知,放棄了小農,等於放棄了台灣!(作者為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與發展學系博士候選人)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西北非崛起 有取代東歐之勢

  • 2009-03-07 中國時報 【王嘉源╱綜合報導】

     據最新一期美國《商業周刊》報導,由於東歐地區的製造成本與日俱增,外國企業在當地設廠已愈來愈難有賺頭,相較之下西北非地區工資便宜很多,勞動力充足,因此現在很多外國企業,包括日本的「住友電工」,正紛紛把製造廠自東歐移往北非。

     非洲西北部瀕臨地中海南岸的地區,傳統上被稱為「馬格里布」(Maghreb),涵蓋摩洛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及利比亞四國,人口八千四百萬。過去五年來,該地區以摩洛哥和突尼西亞為首,吸引逾三百億美元外資,設置從汽車、航空製造廠到五星飯店及跨國企業客服中心等。

     即便久處國際孤立的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也開始提振停滯的經濟對外資開放;而拜油氣輸送管道聯通地中海之賜,它們也已成為歐洲重要的天然氣供應國。儘管全球面臨經濟混亂,馬格里布的經濟仍可望持續擴張,預估二○○九年突尼西亞將成長三.七%,利比亞更將達到五%。

     馬格里布的吸引力顯而易見。它位處歐陸後院,摩洛哥北部丹吉爾隔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相望,距離只有八英里。此區政府相對穩定,而且親商。近年來,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和突尼西亞總統賓阿里,均致力於民營化改革,並放寬勞動法規。

     這裡的人工也很便宜,工廠員工平均月薪一九五至三二五美元。而法國汽車巨擘雷諾公司位於羅馬尼亞Dacia Logan的工廠,員工平均月薪達六七一美元。因為看上工資便宜,雷諾正在丹吉爾興建一座規模數一數二的汽車裝配廠。

     歐洲航空業也對馬格里布興致勃勃。明年,空中巴士集團計畫在突尼西亞開設一座耗資七六○○萬美元的工廠,雇用一千五百人。目前歐洲航空業的供應商已在馬格里布雇用逾一萬名勞工,生產從機身壁板到高壓管等各種組件。

     法國賽峰集團(Groupe Safran)在馬格里布有六家廠,雇用近一千四百人。其設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加的工廠,有六百名員工,平均月薪三一五美元,每周工時達四十四小時,較歐洲大部分地區長許多。而且沒有工會,要員工加班趕工較容易。

     馬格里布對跨國企業還有另一吸引力,就是大量的技術勞工,主要拜摩洛哥和突尼西亞重視教育所賜。據「世界經濟論壇」組織評比,突尼西亞的數學和科學教育品質名列全球第七(美國是第四十八)。凡此種種,使得馬格里布具備了吸引外資的競爭優勢。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去全球化」趨勢 外勞被迫返鄉

  • 2009-03-06 中國時報 【諶悠文╱綜合報導】

     《華盛頓郵報》五日報導,景氣低迷,世界進入「去全球化」時期,一向繁忙的新加坡港口最近宛如「海上停車場」,沿著海岸停靠的一排排閒置貨輪綿延數英里。碰到這場嚴重的經濟衰退,許多外籍勞工飯碗不保,被迫大舉歸鄉。

     過去全球商品、勞務、投資及勞動力的空前流動,如今都呈逆轉之勢。最近四個月,從英國諾福克、美國長灘到南韓釜山香港,港口貨運量都下滑逾一○%。航空交通也受到不景氣衝擊,今年元月全球航空客運量減少五.六%,航空貨運更暴跌二三.二%。

     瑞士信貸集團經濟學家預測,到二○一○年底前,新加坡會有廿萬名外勞被迫出走。新加坡今年元月出口劇減三五%,這也反映亞洲其他國家困境。

     全球出口大幅衰退,從中國到東歐,大批撐不下去的工廠被迫關門。世界銀行估計,這次危機將使開發中國家的貧窮人口在今年增加逾五千三百萬人。美林證券指出,單單在上周就有十億美元資金逃離新興市場,創下去年十月以來單周最大外資撤離記錄。

     不景氣中,移民及外勞受到最嚴重衝擊。馬來西亞已採行優先雇用本勞的新政策,要把十萬名印尼勞工送回國。今年一月英國甚至爆發排外工潮,抗議煉油廠聘用外勞。

     各國紛紛減少外勞,連帶使外勞匯款回鄉的金額下滑,從拉丁美洲到中亞的經濟都受波及。吉爾吉斯高度倚賴海外勞工匯回鄉的資金發展經濟,但因為匯款銳減,去年十一月不得不向聯合國要求緊急糧食援助。

     為了對抗經濟風暴,西方國家紛紛祭出紓困方案,並號召跨國企業回國投資,創造本土就業機會。在法國,總統薩科奇提供五十億美元拯救本國汽車業,但要求只使用法國製造的零件,並把設於東歐的廠遷回法國。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二○一○會計年度預算中,則準備對企業海外收益課稅,以阻止公司赴海外發展。英國政府則要求接受紓困與國有化的銀行優先貸款給英國人。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大幅依賴美國市場的亞洲出口導向國家,在美國人改變借錢消費的習慣改變後,必須另謀生存之道:開發本土市場,進軍開發中國家,尤其要向中國尋找新客源。

     可是泰國「泰丹紡織公司」(Tel-Dan textiles)老闆阿米.札齊形容開發中國市場,有如攀登萬里長城般困難,「你無法賣消費產品給中國人,因為當地製造的已經夠便宜了。除非你能賣他們種不出來的水果、捕不到的魚,或做不出來的醫療設備,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面對國內保護本土產業的聲浪,許多國家顧不得去年十一月「廿國集團」領袖在華府簽字保證至少一年不會實施貿易保護措施,紛紛築起保護主義高牆。印尼去年十二月開始對外國製造的電子產品、食品、紡織等商品實施新的進口管制,阿根廷和巴西也都調高葡萄酒、皮革及木製家具的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