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一個被冷落的世界議題

中國時報 2008.06.12  曾昭明

     六月十二日,「世界無童工日」,一個台灣陌生的倡議。世界各地的公民團體,都正熱切呼籲人們關注中國、東南亞及南亞的印度、孟加拉等國兒童的命運;相對地,台灣對此一議題卻普遍漠然。這既反映著「企業社會責任」、「商業與人權」等在台灣仍是邊緣議題,也同時標誌著台商海外投資浮現中的新興風險。

     一九九六年六月,美國生活》雜誌報導Nike的巴基斯坦外包商雇用童工來生產足球,此一報導令Nike在美國企業形象大受損害,股價下跌。面對此一態勢,Nike隨即要求所有的供應商停止僱用童工。Nike的轉變,是企業社會責任主流化的重要里程碑;各種針對供應鏈廠商的商業行為準則紛紛出籠,並一致以禁用兒童工作為衡量企業社會責任的基本判準。

     可是到今天,兒童人權依然還是全球化的經濟裡難堪的倫理醜聞。去年,知名的休閒成衣品牌商GAP,還因為在印度的供應商涉及雇用童工生產童裝,而飽受媒體關注,不得不緊急將涉及童工生產的女童服飾撤櫃,並由公司副總裁親自與人權團體「全球為反對童工前進」討論對策,並聲明將針對童工問題建置驗證體系,發展「無血汗工廠」的產品認證標籤。

     童工問題的深沉與嚴重,激化了國際社會各重要治理機構(如國際勞工組織)與關注企業責任的公民團體,共同將解決童工問題視為優先行動議程。於是,在二○○二年六月,第九十屆國際勞工大會決議將每年的六月十二日訂為「世界無童工日」,希冀藉此集結關切兒童人權議題的公民力量。

     歐美企業界其實已瞭解,只靠事後的監督,對雇用童工的供應商取消訂單,是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的。被解雇的兒童,在惡劣的環境下,往往不是因而脫離了悲慘的童工身分,而是在極端貧窮的壓迫下,沉淪至待遇更不人道的非正式雇用關係與就業型態中,這其中,包括成為人蛇集團所控制的毒品運送者和娼妓。

     人們發覺,早期強調「社會稽核」的倫理供應鏈管理觀念,在解決童工問題上雖是重大進步,但如僅止於此,不僅難逃「便宜的斷尾求生公關操作」的批評,而且在兒童人權的實際改善上,也效能有限。因此國際勞工組織將今年「世界無童工日」的主題訂為「教育:解決童工問題的正確反應」,就有其深遠意涵。如何能讓更多兒童接受良好的教育,以進一步消除童工現象?如何增加對免費義務教育的投入、消除教育中的性別障礙、為童工提供受教育的機會

     這些問題,無疑主要是政府的責任,但企業其實也有可貢獻之處。歐洲公民組織所組成的「二○一五聯盟」,也正要求歐盟制訂倫理採購政策,規定政府採購的產品必須具備「無童工」認證標籤。這些發展中的國際性企業責任倡議,顯然是台灣必須認真對待的。拚經濟,不能關起門矇著頭幹。

     (作者為台灣企業社會責任協會秘書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