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歐盟拉美 結束香蕉戰爭

參與世界貿易組織(WTO)協商的成員國部長與外交官員27日表示,拉丁美洲水果出口國已和歐洲聯盟達成協定,化解長久以來因歐盟香蕉進口制度引發的爭議。

27日達成的協定內容是,歐盟對拉丁美洲課徵的香蕉進口關稅在2016年前會降至每公噸114歐元,明年將先減至每公噸148歐元。目前,曾為歐洲國家殖民地的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ACP)諸國享有配額內零關稅的優惠待遇,引起拉丁美洲國家的不滿。

巴西外長阿摩林(Celso Amorim)說,在促進全球貿易自由化的WTO杜哈回合談判中,35個主要國家外長已針對香蕉貿易達成歷史性的協議。身為香蕉戰爭主角的歐盟執委會則表示,談判尚未拍板定案,但發言人說:「香蕉議題方面已有重大進展。」

對ACP諸國和包括全球最大香蕉出口國厄瓜多在內的拉丁美洲國家來說,出口香蕉是不可或缺的經濟命脈。哥斯大黎加駐WTO大使索托(Ronald Saborio Soto)接受路透訪問時表示:「長達16年的香蕉戰爭終於結束,這個從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到WTO以來最棘手的爭議,現在總算可以拋在腦後。

【2008/07/29 經濟日報】

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報告:日本企業倚重非正式員工造成生產停滯

日本厚生勞動省今天發表年度勞動經濟白皮書指出,企業擴大僱用非正式員工造成生產力停滯,以成果主義取代根據資歷決定薪水的作法並未成功。報告呼籲企業基於長期角度培育人才以提高員工的生產附加價值,強調這才是邁向人口減少的日本社會持續發展的關鍵。

這項題為「勞動經濟分析」的年度報告,把企業非正式員工定義為「並非心甘情願的勞工」。報告指出,一九九零年代日本經濟崩潰後景氣低迷,企業為削減人事費將僱用重點由正式員工移至非正式員工,使得非正式員工大幅增加,造成勞工工作滿足感的長期低落。

統計指出,服務業方面,非正式僱用勞工占總數的比率由一九九二年的百分之二十四點六,增至二零零七年的百分之三十九點四;製造業方面,由百分之十七點七擴大至百分之二十二點九。

統計指出,整體勞動生產力的成長,和一九七零年代的百分之四及一九八零年代的百分之三點四相比,一九九零年代只增加百分之一,二零零零年代也只成長百分之一點七。

報告指出,不少企業引進業績成果主義,取代傳統的論資歷調升薪水的長期僱用方式,主要目的是削減人事費,這種制度雖有助於提高員工的工作意願,但是對待遇和薪水不滿的勞動者為數頗多,未必可謂成功,包括適用範圍和評價標準的明確化等制度上的運用,尚有很多有待改善之處。

白皮書呼籲日本企業,應立足於長期角度培育人才,使具有生產力的勞工能累積豐富的工作經驗而提高個人生產附加價值。報告並指出,有必要經由長期的勞方和資方合作,建構令彼此都可接受的薪水制度。

一九九零年代經濟崩潰之後,日本企業引進側重非正式勞工的人事制度,造成社會貧富懸殊擴大,日本執政黨開始正視這個問題,厚生勞動省擬於即將召集的臨時國會提出勞動派遣法修正案,原則將禁止派遣一日僱用勞工。

【2008/07/22 中央社】

觀天下》歐洲工時 朝彈性發展

法國國會通過法案,准許企業除了遵照法定35個小時的工時之外,還有協商工時與加班的第二條路可走。國會的行動,再次說明工時制度還在朝延長與彈性化的趨勢發展。

法案賦予企業較大的權利,准許他們可與員工及工會透過協商,訂定新的工時與加班制度。事實上,早在四、五年前,法國即有大企業為提高競爭力,自發的與工會協商後延長工時,國會僅是肯定這項趨勢的發展。

法國總統沙克吉希望藉由延長工時,提高法國競爭力。工業革命後,西歐工時出現不斷縮短的趨勢,美國則有延長的趨勢。從1987年到1997年的10年間,美國工薪階層平均每周工作時間從43小時增為47小時,年工作時數增到1966小時,比日本還多出77小時。

期間,法國即是已開發工業國家中工時最短的,每周39小時,但法國人仍嫌太長。1997年法國社會黨上臺後,在國會強行通過法律,將每周工作時間減少為35小時,2000年開始在大公司試行,2002年後全面施行。

法國的低工時、提前退休與失業救濟制度,導致法國出現與德國相同的趨勢,許多人不必工作,照樣能過日子,失業率也因此居高不下。而且,法國的帶薪休假日比德國還多十天。

根據經濟部估計,新法實施後,明年底可創造5萬個工作機會,經濟成長則可望逐年提高0.3%。

為避免出現抗爭行動,法國新法並未強制規定提高工時。絕大部分歐洲國家,工時與勞動條件,均由集體協商決定,僅法國與比利時,以立法手段強制縮短工時。

【2008/07/25 聯合報】

非洲資源 土與中印搶奪

繼中國和印度之後,全球新興市場之一的土耳其也開始投入搶奪非洲資源行列,土耳其外交部長巴巴江上週會見非洲聯盟代表團時表示,預定八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在伊斯坦堡舉行的「土非投資高峰會」,將使雙邊未來關係更強化和多樣化。

肯亞「商業日報」報導,由非盟協辦、土耳其首次主辦的「土非投資高峰會」,是經濟快速成長的土耳其為因應國內經濟需求壓力日增的背景下召開,會議期間,土耳其料將為非洲大陸增加額外投資和貿易流動的機會。

報導指出,土耳其正成為非洲新富階層家具、電器、地毯等消費產品的主要來源市場,而為了加入歐洲聯盟,土耳其在經濟上則必須保持穩定的經濟成長,因此,過去五年來,土耳其與非洲貿易已從二○○三年的五十億美元,增長到去年的一百二十億美元。

從土耳其對外貿易部的數據顯示,土國預計二○一○年以前,與非洲雙邊貿易額將增漲到三百億美元,以肯亞為例,在既有雙邊貿易協定下,土耳其出口化學肥料、合成樹脂和紡織品等產品,肯亞主要出口項目則為茶葉和手工藝術品。

在國際合作署的主導下,土耳其為在非洲取得更多的天然礦藏資源投資機會,與非洲大陸間貿易投資協議,將使土耳其捲入印度和中國已在進行的資源爭奪戰。

二○○七年五月獲准成為非洲開發銀行非區域會員國之後,將為土耳其投資非洲基礎建設計畫形成一個很好的平台,並進一步打開土非合作的新領域,例如,土耳其投入數百萬美元進行非洲人道援助,主要受援國包括蘇丹、衣索比亞和塞內加爾等國。

【2008/07/29 歐洲日報】

沙克吉 歐盟夢難圓

《里斯本條約》的前身是《歐盟憲法草案》。歐盟其實從2002年開始就在討論制定歐盟憲法,為了因應歐盟持續擴大後的各項事務。
6月12日《里斯本條約》(Lisbon Treaty)被愛爾蘭人民以86.24萬票(53.4%)給否決了(支持者為75.25萬票),在「共識決」(unanimity)的約束下,歐盟內部立即陷入了混亂。未來如何解決,無人有肯定的答案。現在,歐盟各國領導人只能待10月中旬,在聽取愛爾蘭總理布萊爾•柯溫(Brian Cowen)的詳細說明之後再來想辦法。

《里斯本條約》的前身是《歐盟憲法草案》。歐盟其實從2002年開始就在討論制定歐盟憲法,為了因應歐盟持續擴大後的各項事務。例如,增設一名歐盟新總統及一名歐盟外長,任期二年,以增強歐盟的國際影響力;擴大政策制定領域,以多數決取代現行的共識決;降低委員會人數,以簡化行政流程。草案不幸在2005年法國和荷蘭的公投中,雙雙遭到否決,但在新任法國總統沙克吉積極奔走修改草案的努力下,歐盟各國領導人終於決定在2007年12月3日集會葡萄牙里斯本簽署《里斯本條約》。

仔細看,條約內容與之前草案的重複度可說是高達90%以上,但記取上次失敗的教訓,條約的通過只要交由各國國會批准即可,不必經過公投這關(這是為何取名條約而不叫憲法的原因之一)。但人算不如天算,它竟因為愛爾蘭憲法的規定而敗下陣來(因為愛爾蘭的憲法規定,任何與其衝突的法律皆須經過公投)。

對支持歐洲聯邦的人來說,歐盟擴張竟受到總人口數佔歐盟不到百分之一的愛爾蘭人民綁架(歐盟有近5億的人口),顯然無法接受。他們最近不僅提出「雙速歐洲」(two-speed Europe)的概念,希望將進度落後的國家排除出去,而且希望盡快廢除「共識決」的決策模式。德國甚至建議,若愛爾蘭未來決定要舉行第二次公投來為第一次公投失敗來解套的話,乾脆直接就問:「要里斯本?還是要退出歐盟?」

剛在7月1日上任只有短短6個月任期的歐盟主席法國總統沙克吉承認,「歐盟的擴張與改革是需要以一種新的模式來推動」。如何作,仍未有答案。但沙克吉公開指責愛爾蘭公投的失敗是受到歐盟貿易委員會主席彼得•曼德森(Peter Mandelson)杜哈談判中希望降低農業關稅政策的影響,已讓人失望。這種陷入過去尋找代罪羔羊,漠視問題的思考,再加上歐盟聯邦論者咄咄逼人的態度,都讓多數歐洲政治觀察家及媒體認為《里斯本條約》的未來是兇多吉少。

反對理由

愛爾蘭人民否決《里斯本條約》實際上是出於理智思考的結果。公投失敗後,歐盟愛爾蘭代表隨即委託蓋洛普在13日至15日進行民調,也在18日發表總共72頁的分析結果。首先,愛爾蘭因過去與英國進行獨立鬥爭的歷史,人民對主權與自由的議題是相當的敏感的。民調顯示,因為不了解《里斯本條約》而不去投票是佔了最大的原因(這次公投僅有45%的投票率)。而人民也擔心因為歐盟的擴張,愛爾蘭未來會有被邊緣化的危險,進而喪失更多的發言權,導致奉行的國防外交中立政策及反墮胎政策會被改變。

再者,愛爾蘭人民憂慮《里斯本條約》會衝擊到他們的經濟利益。愛爾蘭的商業稅在歐盟中可說是最低的了(大約是12.5%),以利吸引外資。因此,一但採用歐盟稅收制度,人民不僅擔憂經濟發展會大打折扣,也害怕其農業發展會遭受影響。近年因高油價、通貨膨脹、失業率增加、東歐移民增加,更是加深了此種的憂慮感。民調分析顯示,投下贊成票的多屬於中產白領階級,年齡35歲以上,相信《里斯本條約》會讓愛爾蘭更融入歐盟,提升經濟發展,獲取更多的好處。而投下反對票的多數是婦女、藍領工人及農民,他們相信此舉可確保愛爾蘭的主體性,保護國家稅收制度,且有助提升未來在歐盟內部談判的籌碼。

多數的歐洲媒體認為,公投結果是民主的勝利。《經濟學人》在6月19日的一篇社論就認為,「現在是接受《里斯本條約》死亡的時候了。歐盟也可在沒有此條約下運作正常。民主並不等於加速決策模式,民主的運作通常是需要緩慢下來的」。但沙克吉仍不死心地表示,批准《里斯本條約》的計畫必須繼續推動。7月13日,他更是一手催生43國領袖一起在巴黎集會,成立「地中海聯盟」(Union for Mediterranean),希望擴大歐盟在中東及北非事務的影響力,也企圖拯救自身低迷的政治聲望。

地中海聯盟

聯盟成立的目的是要提升歐盟與鄰近地中海中東國家和北非國家之間的相互關係,包括能源安全,污染控制、海域安全、科技發展等。沙克吉的計劃會成功嗎?老實說,難呀!首先,沙克吉原先只想邀請環地中海區域的歐盟國家加入,但此舉卻遭到德國、英國、比利時等國的強烈抗議,擔憂這是一種變相擴張的歐盟。雖然沙克吉最後同意歐盟27國全數加入,但爭議並未就此止住,逼得沙克吉必須在13日的集會上再度澄清,「我從未想過要排除任何一個歐盟國家」。

第二,聯盟實際運作的問題。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社論說:「沙克吉忽略了幾項重要問題。第一,北非的穆斯林國家如何與中東和歐盟內非穆斯林國家打交道的問題,更別說與以色列打交道了。第二,資金運作的問題。有些資金來自歐盟,其他資金將如何募集?」由於涵蓋的地理區域太大,問題變得很複雜。例如,利比亞格達費總統不僅拒絕參加,且毫不客氣地表示,「此聯盟是殖民主義的表現。」

最後,沒有美國的參與,中東問題能夠僅靠歐盟解決嗎?雖然敘利亞總統阿塞德(Bashar al-Assad)、以色列總理歐默特(Ehud Olmert)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皆出席地中海聯盟,著實讓沙克吉風光一下,但若真要和平解決伊朗與敘利亞等問題,他們只能求助美國提供安全保障,歐盟充其量只能是敲鑼打鼓的角色而已。

光是土耳其加入歐盟、馬其頓共和國名稱、美國反彈道飛彈系統建置等問題,就足夠令歐盟頭大了。更何況,沙克吉現在又深陷國內修憲風暴中。難怪,許多頭腦清楚的有識者建議,歐盟還是應該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具有迫切性及高度共識的議題上作努力,才會比較實際。

【2008-07-23 聯合新聞網】

歐盟公民 流於空談

【歐洲日報╱路透布魯塞爾二十五日電╱張興合編譯】

一份給法國總統薩科茲的報告中說,歐盟並未讓全體公民真正享受到跨越國界的權利,歐盟對公民的吸引力越來越低。

歐洲議會議員拉瑪蘇爾在報告中說,歐盟二十七個會員國之間,勞工流動率雖然大有增加,但在雙重公民身分、兩國通婚、國與國之間互相承認學歷資格等等方面,一般公民卻經常碰到無法克服的障礙。

他說:「五十年之後 (一九五八年羅馬條約以來),出現了一種令人憂心的不平衡,經濟的整合已經進步到貨幣統一,然而國民和公民的統合仍然像在爬行。」

一九九二年簽訂馬斯垂克條約,締造歐盟公民權的原則,賦與歐盟公民在別的會員國居住期間,享有當地以及歐洲議會選舉的投票權。

但歐盟各國的民法仍舊堅持保護國家主權,限制歐盟公民在本國以外的歐盟國家內行使公民權。有些已經獲得同意的原則,像是退休金和健保「可攜帶」原則,實行起來難上加難。

法國從七月一日開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為期半年。拉瑪蘇爾說,希望法國在輪值主席期間能夠提出新方案,增進歐盟公民的跨國界公民權,尤其是在愛爾蘭公民在公投中否決歐盟里斯本條約之後。

他說,在另一會員國購買一輛汽車,回國後要辦理行照時,可能遭遇官僚主義的夢魘;會員國在招考公務員時,儘管歐盟禁止對會員國公民差別待遇,但首先考慮錄用的仍是本國公民。

理論上,歐盟很早就已建立互相承認學歷的原則,但至今仍是由各大學決定承認與否,而且是逐案審查。原則上,歐盟法律規定專業資格證照應互相承認,實際上只有半打的專門職業做到相互承認。

會員國間有關婚姻、結婚與離婚、繼承的法律,彼此間差異甚大,為定居在其他會員國的數百萬歐盟公民帶來許多麻煩。例如英國公民可在遺囑中任意處置遺產,但如果他在法國有財產,就得依照法國的繼承法,將該遺產平均分給子女。

【2008-06-27 歐洲日報】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沙塵暴襲日韓 日批北京隱匿

自由時報20080304
圖為南韓釜山一名戴口罩的民眾三日騎腳踏車通過朦朧的街道。(路透)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來自中國的沙塵暴不僅影響全台,近日也侵襲日本、南韓,自三日起造成當地學校停課,也引發交通或健康危害等疑慮。日本政府對此呼籲,北京當局的沙塵暴相關資訊應該更公開透明。

南韓小學 被迫停課

沙塵暴由來自中國蒙古戈壁沙漠的細沙形成,春季時隨著偏西風侵襲台、日、韓,有時也包含中國工廠所排出的有毒化學濃煙和硫磺氧化物等污染物質,可能導致呼吸道疾病,並加重花粉症等過敏病情。南韓南部沿岸的托兒所和小學,三日在沙塵暴影響之下被迫停課,其中包括第二大城釜山。當地氣象官員表示,沙塵暴已籠罩大部分南韓地區,而且今年的影響預估將比去年嚴重。

漫天黃沙 籠罩日本

日本二至三日觀測到首波沙塵暴後,西部大部分範圍已籠罩在漫天黃沙之中,各地陸續感受到沙塵暴的威力。福岡市的車輛或建築物都因為黃沙而髒污,鹿兒島市的洗車廠前大排長龍,長崎縣則彷彿被大霧覆蓋顯得迷迷濛濛。隨處可見戴口罩上街的民眾,有人抱怨:「真希望政府能想想辦法,提出具體對策。」這波沙塵暴四日將進逼日本東部地區,日本氣象廳提醒民眾多加注意。

日本環境大臣鴨下一郎在上個月的記者會上便曾表示:「關於沙塵暴,我不太瞭解(相關資訊)怎麼可以,而且為什麼會被視為國家機密。空氣是不分國界的,沙塵暴也會飛越國界,我認為資訊共享相當重要。」

有鑑於沙塵暴所造成的健康危害等影響,中、日、韓已對此展開共同研究。但是據日方說法,中國拒絕公開手上的資訊,同時堅持共同研究成果不對外公開。

海灘上的移民政治

  • 2008-07-18 中國時報 【藍佩嘉】

     夏天的西班牙是觀光旺季。巴塞隆納的海灘上擠滿了穿著清涼或自在半裸的旅客,尤其是盡情享受陽光浴的白人。放眼望去,一片赤條條的身體悠閒地或坐或躺,只有零星的身影忙碌穿梭其間。他們是吆喝租售海灘傘的摩洛哥人,他們是推銷廉價太陽眼鏡的厄瓜多人,她們是提供五歐元現場按摩的中國移民。他們扛著大背包,用眼角餘光留意警察的身影;她們戴著大草帽、穿著長袖長褲,謹慎地保護自己免於陽光曝曬或肌膚接觸。

     地中海畔的蔚藍海岸,是觀光客的樂園,也是移民勞工的血汗職場。西班牙的移民數量在近年來大幅成長,除了來追逐陽光的英國、德國移民,還有來自東歐、拉美、北非、及亞洲的廉價勞動力。努力掙錢的移民,往往工時超長,無心享受西班牙有名的超長午休(兩到三小時)。他們是歐洲城市不可或缺的日常齒輪,不論在觀光餐飲產業的底層,或擔任中產階級家庭的保母女傭。

     我在街角覓食時,遇見上海來的小紅,她頂下了一家小酒館,操著流利的西班牙文做生意。她叨叨嫌著「洋人菜」不好吃,熱心地煮了一碗自家包的餛飩給我吃。我問她為什麼來西班牙,她說:「這裡身分好拿啊,之後就可以去德國打黑工,薪水比較高,被抓到了,只會送回西班牙,不會送回中國。」

     西班牙受到移民歡迎的原因在於,相對寬鬆的移民門檻(居留五年後可取得永久居留),以及人道原則的家庭團聚政策(合法居留一年後即可接家人前來),也因此成為移民進入歐盟勞力市場中的跳板國家之一。

     然而,西班牙近年來的經濟危機,造成移民政策的緊縮,移民經常被當地人視為社會問題的代罪羔羊。朋友的西班牙友人,電工羅伯托,沒有中產階級矯飾謹慎的修辭,大剌剌地用種族主義的語言批評移民造成的失業與犯罪,即便他的酒友中其實有不少羅馬尼亞人。

     排外心態與種族歧視,除了以經濟的語彙展現,也經常被呈現為文化價值上的衝突。最明顯的例子是以下兩個爭議事件。一名荷蘭導演在二○○四年遭摩洛哥移民謀殺,源於前者拍攝的短片批評可蘭經對女性的歧視與暴力;此外,一家丹麥報紙在二○○五年出版嘲諷穆罕默德的漫畫,也引起穆斯林社群的抗議。

     弔詭的是,這兩個歐洲國家積極擁抱的正是尊重自由、包容差異的核心價值,卻也因為這樣,更難以接受當移民族群的文化慣行無法充分尊重其他差異(特別是性別、性傾向)的狀況。荷蘭的移民局,在移民入境時,會播放一段介紹荷蘭的影片,其中包括赤裸的男同志伴侶擁吻的畫面,似是宣告外來者:這就是我們的國家,你必須接受或離開。多元文化的普世價值說來容易,如何在具體的社會脈絡、交織的權力關係中落實,仍是一大難題。

     我在離境的機場,認識了福建鄉村來的小麗,她依親來西班牙打工兩年,當天要坐飛機回家,不懂英文又不懂西文的她,緊張地央我幫忙帶路。她問我:「你是來西班牙度假的是吧?我也是,我要回中國度假了。」

     小麗的家鄉沒有白沙灘,只有貧瘠的海邊與想念她的家人。移民的浪潮,在世界各地,正沖蝕著國界藩籬、改造著族群地景,而生活方式、文化價值的磨合、衝擊、對抗與溝通,仍在日常生活的沙礫上持續進行。

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

北美自貿協議 農工階級大受衝擊

自由時報20080304編譯盧永山╱特稿

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已運作了十四年,雖然讓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成為僅次於歐盟的全球第二大自由貿易區,卻也出現不少問題,值得吾人省思,所謂兩岸共同市場若成真,類似問題不會重演嗎?

以墨西哥為例,拜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之賜,墨國去年的貿易盈餘達七百五十億美元,是全球第十五大出口國,也吸引二千多億美元的外資,但今年一月底,數萬名墨西哥農民上街抗議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簽定十四週年,讓他們的農產品無法和美國及加拿大競爭,生計反而變得更困難。

墨國農民抗議原因在於,十五年的保護期今年元月屆滿,敏感農產品的進口關稅取消,將導致美國廉價農產品大量湧入,影響農民生計。且過去十四年來,北美貿易協議提振了墨西哥的企業,擴大了中產階級的規模,農民卻未因此得利,尤其是很多貧農被迫離鄉背井,赴美謀生。

中國低價品入侵 台灣經濟大災難

而在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領先的參議員奧巴馬,最近也抨擊北美自由貿易協議,認為該協議實施後,美國很多低階製造業大舉前進墨西哥,美國因此流失製造業工作機會,民怨四起,他認為有必要修改協定內容。

美、墨國內對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不滿聲浪,值得吾人省思。若兩岸啟動「共同市場」,中國廉價農產品勢必大舉入侵,農民生計將大受打擊,而台灣的低階製造業和資金也將肆無忌憚地移往中國,失業率將只增不減,薪資也不可能提升。屆時,將是台灣農工階級一場大災難。

歐洲申根區擴大 24國暢通

自由時報20080331
拉脫維亞內政部長謝克林什(左)與運輸部長施列塞爾斯,三十日在首都里加的里加國際機場移除管制鐵欄,象徵性地宣示撤除機場出入境管制。在拉脫維亞與匈牙利等九個國家三十日正式撤除航空旅遊管制後,歐洲申根公約國可憑單一國家的申根簽證,在二十四國領域內,以海陸空交通方式自由往來。(路透)

〔編譯鄭寺音╱綜合報導〕九個主要是前蘇聯國家的歐洲聯盟會員國,三十日凌晨起廢除機場的邊境檢查站,正式符合加入申根(Schengen)公約國規定,往後歐洲二十四國的四億人口,無須出示護照,即可通行所謂的「申根區」,非申根國遊客也僅需申請單一申根簽證,即可從北極圈的挪威暢遊到西南歐的葡萄牙。

申根簽證 可一路暢行

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馬爾他、斯洛維尼亞等九國,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即已加入申根區,取消海陸邊界檢查站,但由於機場三月三十日才會進行每年兩度的航班行程表更換,三十日之前,申根國公民透過飛航通過這些國家邊界仍需接受護照檢查。

三十日凌晨過後,飛航檢查站也一併取消,此後旅客除了經由海路或陸路外,搭機在這些申根國家內往來亦無須出示護照,但航空公司仍需檢查旅客身分,搭機出入境需經由不同航廈,限制隨身攜帶的液體容量等安檢措施也維持舊規。

9國加入 24國無境管

歐盟運輸執行委員巴洛特在聲明中說:「解除航空邊界限制,是無內部邊界的(歐洲)二十四國完成獨特與歷史性成就的最後一步。」

這九國大都藉著加入申根區的機會提升機場設備,愛沙尼亞的塔林機場、波蘭的華沙機場、捷克的布拉格機場、匈牙利布達佩斯機場皆擴充現有設施,興建符合申根規定的新航廈,其中最主要的措施為,申根區機場的通關處,必須區分申根國與非申根國旅客兩種,若機場未能遵循,即無法取得申根資格。

申根區從十五國擴大到二十四國,為共產政權從一九八九年開始垮台的東歐國家,拆除最後一道鐵幕。

適用居民 多達4億人

申根是盧森堡一座小村莊名,一九八五年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與盧森堡在此達成協議,同意逐步取消邊界檢查,一九九五年申根協定正式生效,範圍陸續擴大到二十二個歐盟會員國與挪威及冰島等二十四國,面積含括三百六十萬平方公里、適用居民多達四億人。

瑞士等兩國 年底加入

英國與愛爾蘭並未加入申根,塞浦路斯與瑞士預料會在年底加入,去年納入歐盟的保加利亞與羅馬尼亞則因安全措施未達標準,要到二○一一年才能加入。

〔記者劉力仁╱台北報導〕中華民國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秘書長許高慶表示,這九個國家,大都位於東歐,對國人出國旅遊而言,東歐是成長中的市場,估計目前每年前往旅遊的國人約數萬人,有推出相關行程的旅行社並不多,但未來旅遊便利性增加,旅行業者應該會包裝更多產品。

旅行業者:便利性大增

康福旅行社副總李季柏表示,這九個國家除了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旅行業者有推奧捷匈十日遊,會因這次加入申根簽約國,便利性大增,旅行社或旅客明顯受惠外,其他國家都屬於非主流或是小眾旅遊市場,譬如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國家,受限於航空公司沒有開闢航點,旅遊市場上難以找到相關產品,只有少數散客會前往一遊,但方便性增加之後,旅行社包裝產品的誘因增加,長遠來看,有正面的影響。

2008年7月18日 星期五

新加坡政府 來台搶科技人才

 

 
新加坡政府來台挖角台灣高科技人才來勢洶洶, 新加坡半官方組織的人力機構「聯繫新加坡」(Contact Singapore)決定8月來台,鎖定南科及竹科的高科技人才,擴大徵才。
這是新加坡政府繼今年5月首度來台徵才後,不到三個月內兩度來台挖角台灣高科技人才,緊扣台灣今年起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國內高科技人才人心思動,密集來台搶人才。
Contact Singapore助理署長柯志聲不諱言,因台灣今年起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台灣科技新貴薪資魅力大不如前,讓新加坡找到吸納台灣高科技人才赴新加坡工作的有利切入點。Contact Singapore是由新加坡貿工部旗下經濟發展局與新加坡人力部共同成立的聯盟,主要工作是針對新加坡重點產業發展,招攬國外人才赴新加坡工作。
今年5月初,Contact Singapore才偕同特許半導體、英飛淩、松下等七家新加坡科技公司來台,到南科及竹科舉辦徵才說明會,初試啼聲,獲熱烈迴響。Contact Singapore訂8月再來台辦第二場。
柯志聲強調,台灣高科技工作者和其他各方面人才濟濟,加上距離新加坡近,在文化及語言上跟新加坡有很多共通點,是新加坡產業發展的一大助力,因此新加坡產業密集鎖定台灣人才。
柯志聲表示,電子儀器製造業是新加坡製造業中貢獻最多的產業,年產值達720億新幣(約合新台幣160.26億元),員工數9.1萬人,占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的7.15%。其他產業如生物科技、財經金融及精密科技等,也都需要更多的人才。
此次新加坡產業再次來台,預計8月30日在新竹國賓飯店進行招募。相較於上次僅招募150個科技人,這次新加坡招募的職缺數量大幅加碼,鎖定產業包含半導體、晶片設計、軟體網管、多媒體、3D動畫,另外還有生物科技及生化產業。
徵才單位指出,在新加坡工作的工程師,若是大學畢業的新鮮人,月薪大約新台幣5.5萬元到6.6萬元,工作三、五年後,月薪可望突破10萬元。今年初才從聯電跳槽到新加坡特許半導體的王玉龍指出,台灣高技新貴的薪資及整體環境確實大不如前,在新加坡政府大力招攬高科技人才並提供優渥的工作條件與居住環境下,他預期台灣高科技人才恐會面臨新一波被挖角風潮。
【2008/07/16 經濟日報】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經濟新民族主義崛起 世界不再是平的

自由時報20080429 編譯羅彥傑╱特譯

世界不再像以前一樣是平的了。

在邁向全球化的漫漫長路中,國與國的邊界與貿易壁壘消失,共產主義垮台,拉丁美洲與其他地區的保護主義圍牆瓦解。連向來傾向於干預貿易的政府,也向市場力量低頭。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傅里曼在二○○五年暢銷書中斷言,網路與全球性科技正消弭國家疆域,所以世界是平的。

全球經濟 邁入國家主導紀元

然而,這些都已成為過去。華爾街日報二十八日指出,全球經濟正進入政府重新介入個人與商業領域的新紀元,藩籬再度架起,不妨稱之為「新民族主義」。

普立茲獎得主丹尼爾.尤金,曾在一九九八年著作「世界經濟之戰」中,鉅細靡遺地描述英國在柴契爾夫人展開解除管制後,市場擊敗國家取得勝利的過程。但他現在改口說:「全球化望風披靡的時代已確定結束。國家正重拾其權力。」

僅僅十年前,亞洲、拉美與俄羅斯都還得仰賴國際貨幣基金(IMF)與世界銀行的鼻息。當時美國正打算推動另一回合的全球貿易談判,而歐盟正制定將權力從各會員國移轉至布魯塞爾的憲法。

如今,債務國不甩世銀與IMF,貿易談判束之高閣,各國築起對外資設限的障礙,國營公司、特別是石油天然氣產業開始盛行。從美國到印度,支持限制移民的論調日益高漲。從亞洲到中東的主權財富基金大手筆收購美歐奄奄一息的金融機構,下一步還可能染指搖搖欲墜的房地產。

國家扮演更吃重的角色,與九一一恐怖攻擊讓全世界更重視安全議題有關,因為這是政府權限。隨著委內瑞拉將油田收歸國有、俄國威脅切斷對西歐天然氣供應,這些受惠於商品多頭行情的國家愈來愈有權力。

中俄印施壓 網路巴爾幹化

現在連象徵無國界的網際網路,也出現國家劃地為界的「巴爾幹化現象」。在中俄印與沙烏地阿拉伯的施壓下,分配網址的美國公司開始安排用這些國家的本國文字字母呈現網址。雖然這有助於本國人上網,但也讓國外使用者被這些網站拒於門外。換言之,以後想靠著在鍵盤上打幾個拉丁字母就可以遨遊任何網站的日子即將落幕。難怪哥倫比亞大學一名法學教授說:「我們的全球網路正一步步地巴爾幹半島化,變成一連串的國家網路。」

各國影響力增加的形式都不相同。對富國而言,這意味加稅與更多管制。譬如飽受金融危機的美國,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增加管制,而是要增加多少管制。因此三位總統參選人都說將通過更嚴格的金融管制,而且加強訓練受全球化所苦的工人。

開發中國家則出現兩樣情。亞非窮國面臨糧價飆漲的危機,迫使政府建立出口管制。

至於以前也對美歐貿易協議照單全收的巴西、印度與中國等,這回可跩得很,一方面限制本國市場開放,另一方面施壓美歐刪減農業補助。這個世界,真的不再是平的。

後全球化時代╱能源政治 新民族主義先鋒部隊

自由時報20080429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華爾街日報二十八日報導說,新民族主義重劃了全球勢力版圖,率先嗅到此一趨勢的是能源產業。由於油價自二○○四年起一路走高,俄羅斯、委內瑞拉、玻利維亞與厄瓜多開始將外資擁有的石油資產收歸國有,堪稱是自一九七○年代以來的第一波大規模國有化浪潮。

去年,委內瑞拉國營石油公司把奧里諾科河重油計畫的所有權增加一倍,迫使康菲石油公司退出,拿四十五億美元走人。艾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也不玩了,正循法律途徑向委內瑞拉索賠。

日益高漲的石油民族主義,讓皇家荷蘭殼牌石油公司改變其全球佈局。在九○年代時,該公司預期國家政府的權力將會萎縮,因此大力投資俄國庫頁島油田,研判不會受到克里姆林宮的干預。但隨著克宮加強對能源部門的掌控,殼牌被迫出售半數持股給俄國國營天然氣公司。

政府在這十年期間扮演更吃重的角色。殼牌因應此一變局規劃了兩套劇本,其中一個是政府將持續控制資源(全球近八成石油蘊藏被國營公司控制);另一個是政府仍為決策核心,但體認到合則兩利,而且願意處理氣候變遷。

在亞洲、中東與俄羅斯的主權財富基金虎虎生風之際,許多國家為防外國染指重要產業,紛紛樹立投資障礙。美、加、德、法、日、南韓、澳洲、匈牙利和希臘,都對他國國營公司的投資施加限制。

世界銀行附屬機構國際金融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克萊恩預測,這股新的經濟民族主義恐將綿延一段很長的時間,「分殊的國家利益可能把各個國家帶往彼此不同的方向,導致全球行動變得更困難」。

中國製問題多 德商出現撤廠回流潮

自由時報20080712
德國玩具大廠史泰福的一名員工在一隻泰迪熊的耳朵縫上商標。(路透)

〔編譯魏國金╱路透德國金格鎮十一日電〕在國際油價迭創新高、運輸成本也漲聲不斷之際,一些德國公司無視中國的廉價勞力與廣大消費人口,決定逆流而行,從中國遷回祖國,生產泰迪熊的史泰福公司(Steiff)就是一例。

品質不穩、運輸成本高…

為追逐「中國製造」的低廉成本,史泰福將逾半數的產品拉到中國生產,如今因品質與勞工素質的考量,宣布在二○○九年底將生產線撤回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

由三十五個部分組成的泰迪熊,平均價格約四十至七十歐元(約台幣二千元至三千四百元)。製造一個泰迪熊約需花一年的時間學習,其中有八成作業需靠手工。

然而,史泰福總經理弗萊辛說,中國製的產品常被打回票,因為員工流動率高,使得勞工的訓練不足,他感嘆:「在那裡我們水土不服。」

資誠(PwC)會計事務所主管中國企業集團的凱瑟說,問題在於中國下游工廠的品管難以掌握,如果中國總公司沒有人到下游工廠監督,那麼品管就會出問題。

PwC的調查發現,中國製造的貨物成本要比在德國製造便宜五成以上,然而這些公司往往低估了物流成本,約有三分之一的公司因將生產線東移,實際面臨虧損。

德國健身彈簧墊公司Bellicon也表示,後悔將一些生產線拉到中國,現在已亡羊補牢,將其拉回德國。該公司經理施馬克說:「在德國我們必須做許多的後續工作,比如處理顧客的退貨,我們盤算一下,幾乎沒有省到什麼成本。」

他抱怨說,公司人員常往返中國,試圖與中國合作廠商建立好關係,但是如果超過半年沒去走動,整個廠的勞工幾乎就換了面孔,「品質如此參差不齊令人慨嘆,新人來,品質就往下掉,他們提升技術後又走人。」

企業顧問公司「中國優勢」董事長米德勒說,外商公司沒有計算好整體企業成本,包括訓練、時間延遲、生產線監督等。此外,攀升的運費與油價也使得在中國生產貨物失去意義。

德國工程技術協會的一項研究顯示,每五家德國公司中,就有一家在短暫外移後回歸德國。該協會主席布勞恩說:「這個數據告訴我們,德國製造的標籤仍是品質保證。」

美商務部官員:未來亞洲經濟 將遭中國宰制

美國商務部一位資深官員七日在華府演講時強力鼓吹成立包括美國在內的亞太自由貿易區 (FTAAP),並警告美國如果不設法在經濟上融入亞洲,未來亞洲經濟將形成「中國宰制」 (Pax Sinica)。

台美FTA問題 美官員迴避

此外,對美國是否同意與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FTA),這位官員則刻意迴避,僅強調美國已透過亞太經合會 (APEC) 的機制,處理和台灣有關的貿易議題。

但資深官員也稱許台灣新政府,已在七月一日成立保護智慧財產權專業法院的正面做法,是美國一直期待台灣要做的事,但他對台美FTA完全略而不談。

美國商務部負責國際貿易的次長巴迪拉在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 (AEI),以「轉型中的亞洲經濟:美國是否會被拋在後頭」為題演講時特別點出,目前亞洲包括中國和日本分別鼓吹成立的幾項亞洲區域自由貿易協定,都沒有包括美國。

巴迪拉表示,和十九世紀美國在亞洲貿易以推動亞洲國家經濟開放為主相較,廿一世紀的美國反而自己往內縮,「如果美國不再開放,走向保護主義和限制投資及移民的政策,亞洲就可能透過區域整合自己往前走,並把美國拋在後頭。」

巴迪拉並警告,美國會因此把亞洲經濟的主導權,拱手交給亞洲經濟成長最快和最有動力的中國。

籲美在經濟上融入亞洲

巴迪拉呼籲美國不要再犯錯,因為「一個遲疑、膽怯、往內為中心的美國」,會讓中國有機會形塑亞洲的經濟架構,讓經濟上的「中國宰制」有機會興起,「這是中國想要,卻不是美國想要的。」

民主黨主導的美國國會在去年下旬針對通過自由貿易協定的「快速授權」到期後,已拒絕再延長授權,並反對行政部門再和其它國家談判新的FTA。

巴迪拉的談話,也反映美國行政部門對美國國會近來傾向貿易保護主義,拒絕同意美國與南韓簽署的FTA的不滿不無奈,因此呼籲美國不要犯錯,其實就是要美國國會不要犯保護主義的錯,讓美國在亞洲交出經貿主導權。

巴迪拉並強調美國近兩年來積極鼓吹成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對美國的重要性,並寄望下一任美國政府要有創意和雄心,議定新的雙邊或區域FTA,並設法達成亞太自由貿易區。

「亞太自由貿易區無法一蹴可幾。」巴迪拉說,但達成亞太自由貿易協定後,可以透過和諧的規範和紀律,將亞洲地區已過多的區域及雙邊FTA聚在一堂,「關鍵是美國會不會願意堅持經濟開放、貿易開放、投資開放,以及讓人才及想法跨界開放。」

【2008/07/08 聯合晚報】

四十三歐洲阿拉伯國家 巴黎成立地中海聯盟

  • 2008-07-14 【中央社】

     「地中海聯盟」終於被宣佈成立了,倡議人法國總統沙柯吉向所有阿拉伯國家做出「和平的動作」致意,「全世界都看到你們了」。

     「地中海聯盟」四十三個會員國領袖,今天齊聚巴黎出席聯盟的創始會議,並簽署創會宣言,洋洋灑灑的創會宣言寫下這個新區域組織的賭注,「我們曾經夢想,現在地中海聯盟成為一個事實」,沙柯吉在記者會上慶賀歐洲和地中海國家、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都能因地中海聯盟共創和平大業。

     一九九五年歐洲聯盟與地中海國家的巴塞隆納進程因為諸多原因,尤其是阿拉伯國家無法接受與以色列坐在同一個桌上而失敗,今天,以色列總理歐麥特不僅與巴勒斯坦「從未如此接近達成協議」,還和自一九四八年以來就不曾會面的敘利亞領袖首度同台現身,所以,沙柯吉「看到阿拉伯國家的領袖和以色列總理共處一室」,非常感動。

     他說:「這像是我們正在建構地中海的和平,就像昨天我們建構歐洲的和平一樣」。地中海聯盟的高峰會議以後每兩年舉行一次,外長會議則是每年舉行一次。

     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也希望,地中海聯盟所開啟歷史新一頁的新階段,將是中東的和平階段。他說:「我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和以色列總理歐麥特繼續有關和平談判的方向,以實現全面和平」。

     穆巴拉克認為,成立於一九九五年的巴塞隆納進程並沒有運作,是因為中東和平進程的失敗,他強調有必要對前一段時間汲取教訓,以找出失敗的原因。

     雖然沒有此類高峰會議都會有的大合照,但沙柯吉評估,峰會的成功因素有四十三位領袖的參予、發表共同宣言,以及具體的六項計畫,即清除地中海的汙染、建立海上和陸上高速公路、保障民事、地中海太陽能計畫、建立一個歐洲─地中海大學研究和高教機構,以及企業的發展。

法國主導成立地中海聯盟 盼促進中東和平

  • 2008-07-14 【中央社】

     法國總統沙柯吉和另外四十多個國家的領袖今天在巴黎舉行高峰會,成立地中海聯盟,並希望這個新集團為中東和平帶來新動力。

     在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陪同下,沙柯吉為這場地中海高峰會揭開序幕。與會各國領袖代表歐洲、北非與中東的七億五千六百萬人口,沙柯吉呼籲他們拋棄歧見,為共同的前途而努力。

     沙柯吉說:「全世界都正在注視各位。」他又說,世人提出的問題就是:「這一代的政治領袖能否面對和平的挑戰?」

     在今天的高峰會中,敘利亞總統阿塞德重返國際舞台,與阿拉伯國家領袖及以色列總理歐麥特坐在同桌。

     沙柯吉表示,阿拉伯國家藉著出席地中海聯盟首屆高峰會,展現了「和平姿態」,而歐洲領袖「將在地中海地區建立和平,就如同我們以往在歐洲建立和平」。

     與會領袖在這次高峰會將同意推動多項聯合計畫,重點是加強經濟合作,而非提出重大的政治目標

     這個新聯盟也被視為有助於促進中東和平的論壇。

     穆巴拉克呼籲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加緊努力達成和平協議,為建立巴勒斯坦國鋪路。

     在高峰會的會場外,法國也加強中東外交努力。沙柯吉繼昨天會晤阿塞德與黎巴嫩新總統後,今天又主持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領袖的會談。

     這項會談結束後,以色列總理歐麥特對記者說:「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接近達成協議。」970713

地中海峰會宣言要點

  • 2008-07-14【中央社】

     來自四十餘國的領袖今天宣布成立新的地中海聯盟,這個聯盟旨在透過一系列計劃增進歐洲、北非和中東地區的合作。

     這項誕生地中海聯盟的高峰會議最後宣言的要點如下:

     戰略企圖:

     地位平等的夥伴國家承諾建立一個「擁有和平、民主、繁榮和人道、社會及文化了解的前景」。「為了達成這些共同的目標,與會國家同意持續不斷追求和平與合作,以探索他們的共同問題,並且在新的追求進步的夥伴關係中,將這些善意轉化為行動。」

     計劃:

     本聯盟將不是為了成就大的政治目標,而是將在六個方面分別推動適度的地區性計劃,這些計劃是:清除地中海的污染,建立公路和海上運輸線、反應天然災害、發展太陽能、增進教育與合作和協助中小企業的計劃。 這些計劃的資金將由歐洲聯盟和參與國家及私人企業、參與夥伴和國際金融機構的預算支應。

     移民

     與會各國「強調有秩序管理的合法移民符合所有各方的利益,而打擊不法移民和培養移民與發展之間的關係是應該透過一項全面、平衡和完整的方式加以處理的共同利益問題」。

     工作結構:

     與會各國領袖同意每兩年舉行一次高峰會議。峰會旨在擬定一項政治宣言和具體地區性計劃清單,以及兩年的工作計劃。各國外長將每年集會,以檢討進度、籌備峰會和通過計劃。

     峰會將由一個歐盟國家的共同主席主持,每六個月輪值一次,地中海聯盟的主席將由共同決議產生,任期兩年。

     將設立秘書處持續推動這些計劃和尋求國際夥伴。它的組織、規模和設立地點將由預定今年十一月召開的外長會議決定。

南方都市報呼籲G8納入開發中國家

  • 2008-07-09 【中央社】

     八大工業國(G8)正在日本舉行峰會,中國大陸廣東省「南方都市報」今天刊登評論指出,G8已缺乏代表性,應該納入包括中國在內的幾個新興市場經濟體。

     評論表示,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正以疑慮的眼光看待G8,成因之一在於G8對大國關係的「代表性」,以及由這種「代表性」所決定的處事能力的闕如。

     而本屆G8峰會召開之際,當今世界發展最快的幾大新興市場經濟體如中國、印度和巴西等,至今仍「逍遙」於G8之外。

     對於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體未能進入G8,評論表示,不少議論認為,這是目前G8行事能力大打折扣的一個重要因素。

     評論表示,任何國際性組織都是特定的國際政治生態的產物,它包含著一定的權力、利益和責任、義務劃分與認定,是對一定的世界戰略格局和國際關係的反映。也因此,當世界戰略格局和政治生態發生改變時,國際組織也應與時俱進,隨之作出調整更新。

     G8峰會的前身是G7,後者在冷戰期間產生,反映了當時的經濟和政治現實。但是,經歷三十餘年歷史風塵,人類的政治面貌已不可同日而語。

     評論表示,當前,有影響力的開發中大國成批出現,改變了世界政治權力結構,也使一些傳統的國際組織和機制面臨變革的必要。

     而在當代世界大國關係日益複雜的情況下,如果世界主要大國不能在一個有效的組織和機制內,實現高效益的對話、協商和談判,不能一起坐下來共同解決關切彼此或者全球層面的諸多政治、經濟和其他問題,那麼,不僅人類的共同發展難以成為可能,就是人類的共同安全也會面臨更多危機

     基於上述因素,評論表示,G8的擴大如今已不是需不需要,而是勢必如此。

     評論表示,特別是當前氣候變暖、糧食安全油價飛漲等全球性問題凸顯,全球經濟已將近陷入危機的情況下,如果G8還因為自身某些利益的緣故而試圖保持G8的現狀,那就不太明智,也會使世界總體的大國關係增添複雜性,不利於大國之間的矛盾及諸多全球性問題的得到解決。

D8峰會領袖宣言:八國要合作增加糧食生產

  • 2008-07-09 【中央社】

     馬來西亞和印尼在第六屆開發中八國集團高峰會(D8)上呼籲世界各國,應增加糧食產量,且為石油危機尋找永久的解決方案,並檢討利用生物燃料的計畫。D8與會領袖也發表吉隆坡宣言,同意強化合作,在短、中、長期增加糧食生產

     根據星、馬媒體今天報導,馬來西亞總理阿布杜拉昨天在吉隆坡舉行的D8高峰會上指出,糧食和燃油價格暴漲可能觸發政治動亂,因此現在就必須制定果敢的策略,以使經濟繼續健康發展。

     阿布杜拉強調,從公元二千年以來,世界糧食價格已經上漲百分之七十五以上,讓全球經濟面對嚴重威脅。因此,D8八個會員國必須就世界糧食增產發出明確訊息。

     阿布杜拉也表示,各國也必須擬定穩定油價格的計畫。他並舉例說,國際社會能研究未來市場走勢,再找出調控市場的方法,以便穩定價格。

     此外,最近飽受糧食和生活費高漲引發民怨困擾的印尼總統尤多約諾,也在D8高峰會開幕上指出,糧食和燃料安全問題,已比全球化帶來的挑戰要更加嚴重,許多窮國因糧食和燃料問題而邊緣化。

     尤多約諾說,應付這項挑戰沒有立竿見影的政策,但必須採取協調行動,各國若延誤採取集體方案來面對這項重大挑戰,最終將招致災難。

     尤多約諾認為,石油價格上漲,各國設法利用生物燃料與地球暖化,都加劇了糧食危機

     全球最大棕櫚油生產國印尼,也和馬來西亞表明,反對把更多耕地改為生質燃料作物的種植地。

     印尼擁有東南亞最大的熱帶雨林,但在種植公司開墾下,雨林消失迅速;而在印尼開墾雨林的種植公司,有許多來自馬來西亞。

     阿布杜拉強調,各國對燃料安全的追求,不能影響糧食生產的基本需求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評估,全球百分之一的耕地目前用來種植生物燃料作物,但到二零三零年,比例會增加到百分之二點五到百分之三點八。而最近許多國家玉米、棕櫚樹和糖來生產生質燃料,是導致全球糧食價格上漲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D8高峰會昨天傍晚閉幕時,與會領袖也發表了吉隆坡宣言,成員國將在糧食生產進行合作,這些合作包括聯營及邀請私人界參與、提供肥料、動物飼料及設立種子銀行,以減少農業發展所面對的工具及原料不足問題,從而增加糧食生產。

     對油價高漲的問題,八個成員國呼籲國際社會關注,並重申在能源領域持續努力,以相互合作提高生產力,進行技術轉移、探測新能源、發展替代燃料包括可循環資源和和平使用核能。

     D8是以回教徒居多的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組織,成員有馬來西亞、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伊朗、埃及、土耳其和奈及利亞八國。

八國集團擴大的關鍵何在

  • 2008-07-09 中國時報 【本報訊】

     這幾天國際輿論對於「八國集團」(G8)是否應擴充的討論勝過了對會議的關注,這也難怪,因為目前的G8顯然已解決不了問題,因此國際間期望該組織能擴大,至少應將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納入,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老成員固然有意見,被認為應加入的成員也有其立場。

     英國與法國的考慮沒有私心,他們確實相信G8已解決不了問題,1997年時G8所佔的全球經濟總量有65%,現在已減為58%,因為新興經濟體在冉冉上升,展望數年後,目前G8所代表的恐怕會連過半都不可能,而目前最大的困境是它不能全部控制全球的貿易格局。所以G8已無法避免與新興經濟體商量問題,而與其在體制外商量,何不如將其納入?

     但是美國日本則懷有私心。就美國來說,它向來是以「控制」為目標,G8會議的原始前身因德國總理施密特與法國總統季斯卡私交甚篤,他倆建議無拘束、無議題地自由討論國際經濟問題,但後來美國介入,便變質了,使該組織有了議題也有了規範,這便利於控制,終於法德勢力消磨,反而成為美國控制的東西了。以目前這些成員國而言,美國尚有其控制力,只有俄羅斯較麻煩,但俄國不能討論政治議題,在集團內勢孤力弱,美國目前還能應付,如果擴大組織而將中、印、巴西、墨等國納入,這些國家與俄國的關係可能較與美國的關係更近,美國何必要擴大組織,那豈不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而日本雖然經濟力量大,但在每個國際組織中都不能突出,尤其是代表亞洲發聲,因為此代表早已落入中國之手,而目前只有G8組織沒有中國的席位,日本既有代表亞洲的機會,它當然不願中國加入,而且日本還另有私心,想讓中國支持其加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出任常任理事國,那麼日本拿支持中國加入G8作為交換也許是個籌碼。

     而被指名邀請加入者也各有盤算,印、巴、墨、斐等國是想加入的,《印度時報》便說:「如果八國集團想要更有效地對應世界面臨的諸多挑戰,那就別無選擇,只能擴大。」

     但角色最重要的中國卻不想急於加入,儘管其態度已略有鬆動。2002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中回答這問題時非常堅定明確,他說:「中國無意加入G8但我們願與G8有關國家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對話與溝通。」而如今中方的立場似乎仍無改變,外交部長楊潔箎說:「中方注意到G8內外均有關於擴大集團,納入一些開發中國家的建議…關於這問題,包括G8成員國在內各方仍有分歧,目前八國與有關國家的對話模式運作良好,可以繼續保持。」

     中方當然是考慮其自身利害的,不加入這個「富人俱樂部」可以代表開發中國家,中國一直是以開發中國家自居的,每逢利害時便抬出這招牌,而加入這個俱樂部除了縛手縛足受牽制之外,有何利益?身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國際間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什麼要加入這個俱樂部而像俄羅斯一般受二等待遇呢?而G8不得不與中國對話就已夠了,能對問題發表意見又不受作為限制,豈不上算?

貧窮國家高峰會著眼非洲 與G8峰會分庭抗禮

  • 2008-07-07 【中央社】

     數百名來自全世界反八大工業國(G8)高峰會議運動人士,今天在塵土飛揚的馬利小鎮卡提布戈舉行貧窮國家高峰會議,與預定明天在日本北海道洞爺湖舉行的八大工業國高峰會議分庭抗禮。

     馬利「債務及發展聯盟」的籌組人托赫強調,社會正義是確保「持久和確實解決世界開發問題的一個必然和不可避免的一面」。

     她接著說:「八大工業國的政府應為氣候改變和肆虐全世界的國際糧食危機負最大的責任。」

     一名馬利農夫在高峰會議上說:「我們已彈盡援絕,我們的棉花價格低落。非洲農人種作物,但他們的工作卻不足以糊口,他們正在害死我們。」

     八大工業國高峰會議將於七月七日至九日在日本舉行。參加的國家包括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俄羅斯和美國

     為了與八大工業國峰會相抗衡,馬利的窮國高峰會議將討論「非洲教育」、「發展合作」和「非洲領袖和人民」問題。

法式蝸牛價格可能也要飆漲

  • 2008-07-07  【中廣新聞╱夏明珠】

    東歐經濟起飛,喜吃法國料理烤田螺的人,可能要做好心理準備,以後點這道菜,可能要多掏幾張鈔票。

    法國每年吃掉一萬四千噸的蝸牛,法國人吃的蝸牛,絕大多數不是法國產,因為法國已經把最適合做料理的蝸牛,列入保護,法國的食用蝸牛,都是從中歐以及東歐進口。隨著新興歐洲經濟提升,檢蝸牛這種苦差事,愈來愈沒有人願意做,為了留住工人,老闆只好不斷的替他們加薪,這些成本都必須反映在售價上。

    法國境內雖然有蝸牛養殖場,不過數量不多,不足以應付市場需求,法國食品公會說,蝸牛料理物美價廉的時代已經過去,這也是經濟全球化的代價。

2008年7月9日 星期三

包機效應》兩岸員工輪做通勤族

104人力銀行中國獵才總監黃至堯上周踏進上海的張江高科技園區某家台商公司,耳邊盡是台灣口音的國語,一時之間還以為置身台灣竹科,細問之下,原來在兩岸周末包機效應下,公司已經全面調整人力運用計畫,要求台灣公司高階研發人才必須輪流當「通勤族」,平日到大陸上班,周末再回台灣。

黃至堯說,據他所知,以往這家電子公司要求在台研發人員偶爾要到大陸出差,但是在台幹部興趣缺缺,但是最近公司老闆以台灣已開放周末包機為由,要求在台幹部未來必須輪流到大陸工作。

黃至堯說,周末包機直航或全面直航後,兩岸往返就像台北到台中一樣方便,兩岸就業市場將產生質變,可能出現三種工作型態,一是在大陸就業,周末回台灣;其二是一周在大陸工作,一周在台灣工作;其三則是平常在台工作,周末登陸兼差。

黃至堯分析,周末包機後,兩岸往來節省時間以數倍計算,以前來回至少去了二天,現在只要2個小時,「一天來回不是夢」,公司同仁還開玩笑地說,以後連開會都可以移陣大陸,例如一早出發,中午抵達,下午開會,晚飯後,當天就回台灣。

黃至堯說,一旦直航後,首要改變是台商,過去台籍幹部多半考慮家庭因素,不願赴大陸上班,但是直航之後,恐怕就很難拒絕,很多公司開始安排重要幹部周一到周四必須到大陸上班,再利用周末包機回台度周末。

另一個最大受惠對象是創意工作者,他說,台灣廣告公司培養很多優秀創意總監,過去受制於多數人不願離鄉背井赴大陸工作,大陸很難挖角,例如有些人在台灣年薪就要3、500萬元,大陸公司如要挖角,可能動輒800萬元,不敷成本,未來可以兩岸通勤後,很多創意設計人才就可「兩邊通吃」,例如周一到周四在台灣工作,周五、周六到大陸擔任「諮詢顧問」,也就是「分時工作者」。

【2008/07/05 聯合晚報】

車界人才 跨海找頭路

國內新車銷售市場重挫,不僅汽車製造廠家生計受影響,也導致人才出走,政府應及時出手相助,挽救年產值數千億元的汽車業。

汽車業向來被視為工業火車頭,關係不僅是汽車製造廠,同時還包括周邊許多配套產業;一個國家的汽車業是否興盛,也直接關係到該國的競爭力。

台灣,一度是在亞太區汽車業位居執牛耳的重要位置,吸引豐田、福特、日產、三菱等國際車廠,競相在台設立研發設計中心;如今,因大陸車市快速成長,以及台灣內需市場連年重挫下,在國際汽車業舞台失去了光芒。

「最近有到中國找工作嗎?」這句話已成為台灣汽車設計研發人員間,最常聽到的問號語。

2000年前後,國內四大車廠陸續成立國際級設計研發中心,吸引國外優秀人才歸國,培育一批設計研發新人。

但七、八年來,台灣汽車市場經歷爬升到51萬輛的雲端,高居東南亞各國之冠,到今年重挫至可能僅有26萬輛的低潮,汽車業產值,更以每年近300億元的速度遞減。

失去強而有力的內需市場為後盾,以往台灣車廠大量參與國際車廠新車產品改款開發工作,如今卻已被對岸所取代;台灣培育的人才,也被迫轉進大陸發展。

各車廠在台設立研發中心都砸下近百億元的成本,短短七、八年根本還談不上回收,如今卻得閒置,移轉所有軟硬體與人才能量至大陸,其實也反映台灣汽車業,已面臨嚴重瓶頸。

多年來汽車業貢獻台灣稅收不訾,但政府提供的協助卻始終有限;2002年加入WTO,取消車廠自行研發投資貨物稅抵減優惠,以及國產車自製率的限制,政府卻提不出有效的配套措施,更降低汽車廠在台投資的意願。

新政府若不再及時拿出有效的辦法,挽救台灣汽車產業,不僅汽車業將面臨從業人員減少的問題,未來進一步掀起關廠、倒閉風潮,也並非不可能。

【2008/07/03 經濟日報】

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中國留學生 日本企業最愛

2008.04.21
中時電子報

 李書良 日本企業聘用外國留學生的數量正在逐年遞增,尤其近3年來,約有1成的日本企業積極引進外國留學生充實企業戰力。其中,中國大陸留學生更是獨佔鰲頭,占外國留學生在日本就職的65.7%,中國留學生已逐漸成為日本企業的生力軍。

 根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下屬的獨立行政法人勞動政策研究機構,在最近發表的「有關雇用外國人留學生的調查」中指出,在2004至2006年這3年間,日本企業雇用外國留學生畢業生做會社職員的為9.6%,沒有採用的為89.5%。

 36%企業 雇用外國留學生

 然而,若以在職員工達300人以上的日本企業來看,會雇用外國留學生的企業則高達36.3%,也就是說,這些企業每3家當中,即有1家會雇用外國留學生。

 特別是一些日本大企業出於國際化經營戰略的需要,盡可能加大雇用外國留學生的力度,如松下、東芝、三洋電氣、日本電氣、豐田、本田等。在電腦軟體發展、資訊技術、汽車服務等日本行業業者,更是大量聘用國外人才。

 另外,從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所公佈的數據也顯示,全球在日本的留學生人數約有13萬人,而中國留學生以約8萬人的數量位居榜首,平均每8個在日留學生中就有5個是來自於中國大陸,佔日本全體外國留學生的6成以上。

 大陸留學生 就職人數最多

 在當前日本企業雇用外國留學生就職(包含正社員及契約社員)中,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就職人數獨佔鰲頭,占65.7%,位居首位。比起排行第二名的韓國留學生(占17.3%)、第三名的台灣(占5.4%),可說高出了一大截。

 對於日本業者來說,雇用外國人留學生的理由有幾大項,首先,「為確保優秀人才」者占52.2%,這是最重要的理由;其次,「工作中必須使用外語」者占38.8%;「為了事業的國際化」占32.4%,排名第三。

 不過,日本對於中國學生也不是照單全收,日本對於中國大陸各城市赴日的留學生所需的資料明細要求不同。例如,日本法務部對天津、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六大省市留學生的簽證列入「優先考慮」,而其他地區的學生則要在原有基礎上,提供更加詳細的簽證資料,如提供經濟擔保人就職的公司營業執照等。

 專家分析,就算中國留學生學成後希望留在日本就業,現在這機會也很大。因為當前日本家庭(尤其是年輕夫婦組成的家庭)「少子化」現象普遍,造成日本社會上年輕勞動力嚴重不足,非常需要像中國留學生這樣的生力軍進入,所以就業相對就比過去容易。

運輸成本高漲 美企業思對策

  • 2008-07-01 工商時報 【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

     華爾街日報週一報導,隨著油價高漲,美國企業也面臨運輸成本大增的壓力,而苦思對策。利潤遭運輸成本嚴重侵蝕的業者為了生存,紛紛轉向調漲價格或是與其他廠商進行結盟等。專家指出,運輸成本若是居高不下,將迫使美國商業在未來出現重大變革,減少自海外進口,轉而就地尋找供應來源。

     自從1980年代中期,受惠於便宜的運輸成本,讓壽司餐廳、花店到製造廠商等,能大量利用快遞方式來做生意。不過在今日油價已經漲破每桶140美元之際,這些商業的獲利也大受衝擊。

     例如位於丹佛的壽司餐廳Sushi Den使用的魚,遠從日本長濱魚市運送而來。老闆木村表示過去三個月運輸成本已經上漲15%,他說「我們基本上必須把增加的成本轉嫁到顧客身上」。

     加州Mosey's Production Machinists公司專門製造航太、雷射醫療科技與鑽油設備等所用的機器零件。創辦人摩西表示他也感受到運輸成本增加的衝擊。

     他解釋金屬供應商已經對他加收燃料附加費,此外汽油費也形成另一項經濟重擔。但另一方面他也觀察到,部分過去向亞洲採購零件的公司,在面臨運輸費用大增下,開始轉向在美國本土製造零件的公司,以節省運送成本。

     美國業者極盡所能降低運輸方面的成本。包括卡車公司要求駕駛開車不能超過一定速度,與貨機經常清洗飛機引擎等。但位於明尼阿波里斯的Grain Millers公司副總裁史溫預估,未來還會有更大改變。

     他指出,「我們社會過去建立在廉價能源上,也就是低成本運輸上」,但如今「我們很可能進入我們必須重整製造通路的年代」。史溫預估美國商業將放棄以全國為主的大規模運輸網路的處理中心,而轉向小規模的地區性處理中心。

     麵粉製造業者早就採取該方式,與當地農民結盟,並把產品通路縮小到靠近公司附近。至於燕麥業者的Grain Millers,雖然無法仿效該做法,不過他們透過與卡車公司合作,確保卡車來回都是滿載,以降低空車次數,來節省燃料開支。

南美12國夢醒 成立本地區聯盟

  • 2008-06-30 中國時報 【陸以正】

     去過華盛頓的人,一定曾路過憲法大道和17街口的「美洲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簡稱OAS)大廈。這是世界第一個區域組織,理論上它的起源可追溯至1823年12月的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那是因為19世紀初,西班牙喪失制海權,歐洲強權紛紛想染指南美,美國端出大帽子「美洲屬於美洲人」,外人休想染指,以資抗拒。

     當年只是理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8年OAS才正式誕生。60年來,OAS似乎也做過點事。問題在美國把它當作附庸機構,有閒時陪大家玩一下,忙時就擱置一旁。以保障人權為例,OAS早在1959年就成立美洲人權委員會,10年後才簽署美洲人權宣言,又拖到1978年才生效,前後浪費了20年。

     類此事例不勝枚舉:到了1970年才確立年度大會的制度;直到1991年,才規定會員國如發生軍事政變,祕書長應於10日內召集常務理事會討論;1994年,才首次在邁亞密舉行高峰會議。總之,OAS處理任何問題,都比其他區域組織慢了好幾拍。這60年來,歐洲聯盟、東南亞國家協會、非洲聯盟、甚至加勒比海共同體(Caricom)和位於南美的安地斯條約組織(Andean Community)都蓬勃發展,唯有OAS還在慢吞吞地原地踏步。

     但南美洲的12國終於夢醒,了解求人不如求己。2004年底在祕魯庫斯科市(Cuzco)舉行第一次元首會議,發表宣言。2006年底,也在玻利維亞舉行第二屆高峰會。今年5月24日,「南美國家聯盟」(西班牙文Union de Naciones Suramericanos,簡稱UNASUR)終於在巴西總統魯拉(Luis Inacio Lula da Silva)主持下,在巴西里亞(Brasilia)正式成立。

     UNASUR號稱團結南美洲大陸12國,依英文字母為序,有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蓋亞那、巴拉圭、祕魯、蘇利南、烏拉圭和委內瑞拉。

     這些國家的總面積,加起來有1771萬5336平方公里,總人口達3億8243萬3000人。國內生產毛額(GDP)總值名為2.3兆美元,如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則有3.92兆美元。每人平均生產值是6005美元,按PPP計算則為1萬378美元。

     南美國家聯盟成立大會通過了許多重要決定:目前由智利女總統巴契列特暫代主席,以後每年輪流一次。UNASUR的總部將設在厄瓜多首都基多(Quito)市,尚未選出的祕書長就在那�辦公。未來的南美統一國會,則選在玻利維亞的科恰班巴市(Cochabamba)。至於南美銀行(Banco del Sur)預定以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Bogota)為總部,雨露均霑。

     為促進南美整合,2年前首次峰會設立的特別委員會究竟改稱政治委員會或代表大會,還在研究中。但這12國的外交部長,每6個月必須開會一次;南美洲所有合作機構,如南美共同市場(Mercasur)理事主席等人,均將列席外長會議。其他部長級會議,如能源部長等,則隨時視需要召開。

     讀者們請暫勿著急,到今天為止,UNASUR還只是紙上談兵。計畫一大堆,看起來很嚇人,但以南美洲人的性格,與各國間錯綜複雜的恩怨關係,能否實現,仍有待事實證明。

     南美國家聯盟本預定在今年3月成立,為何拖到5月底呢?因為就在3月5日,哥倫比亞總統烏里貝下令陸空軍越界進入厄瓜多,攻打反政府的左派游擊隊「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FARC)基地。這兩國吵得不可開交,怎能談合併統一?

     哥國政府宣稱,在FARC基地擄獲的文件顯示,委內瑞拉左傾的查維茲總統曾撥款3億美元,資助游擊隊活動。據傳哥國軍機支援地面攻擊行動時,曾使用美國在厄境內租用曼塔空軍基地,因而美國也被捲入爭議。第二天拉奧.卡斯楚掌權的古巴立即與哥國斷交。可見高談闊論掩蓋不住根深柢固的裂痕。

     從另一方面看,南美經濟統合是勢在必行之路。UNASUR預定6年後互免部分關稅,再等5年就全部免稅。現在這12國的人民,只要持有本國身分證,已可免簽證自由進出其餘11國。南美洲還有些遺留的英國殖民地,則讓它們自生自滅。

     在計畫中的還有能源合作,將12國供電系統連結起來,互通有無。明年底,第一條從大西洋岸到太平洋岸的兩洋公路(Interoceanic Highway)就可完工。各國基礎建設也將統一標準,學歐盟一樣,走向整合的不歸路。

丹麥經濟衰退 歐洲各國當心了

丹麥經濟陷入衰退,連續兩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出現負成長,成為歐盟第一個陷入經濟衰退的國家。圖為丹麥的福雷登斯堡宮(Fredensborg)。
(美聯社)

丹麥變成歐洲第一個陷入經濟衰退的國家,眾多經濟疲弱的資料顯示,歐洲其他國家離衰退可能已經不遠了。

丹麥中央統計局1日宣布,丹麥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GDP)經季節性調整後,比去年同期減少0.6%,由於去年第四季GDP已衰退0.2%,從GDP連續兩季萎縮代表衰退的定義來看,丹麥經濟已經陷入衰退。

6月歐元區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從5月的50.3,降為49.2,是三年來首次萎縮。採購經理人指數高於50,代表製造業擴張,低於50代表萎縮。

歐洲經濟目前受到多項不利因素影響,包括通貨膨脹壓力升高、油價高漲、匯率堅挺、全球成長疲弱無力與信用緊縮。丹麥、西班牙、英國和愛爾蘭也落後美國兩年,出現房價盛極而衰情勢。

但這種憂慮無法阻止歐洲中央銀行3日提高利率,歐洲央行已經暗示要把主要利率從4%提高為4.25%。因為6月歐元區通貨膨脹率升到4%,是歐洲央行通貨膨脹率目標的兩倍,似乎更強化了歐洲央行升息的決心。

由於交易者擔心歐元區成長展望,1日歐洲各國股市劇烈下跌。經濟學家認為,丹麥經濟衰退後,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愛爾蘭最可能跟著丹麥沈淪,英法兩國頂多只能維持停滯狀態。

美商美國銀行經濟學家經濟學家施密丁說,歐元區走向嚴重經濟減緩的證據日增,衰退風險不再像過去一樣微不足道。

歐洲就業市場也出現衰弱跡象,歐元區5月失業人數連續第二個月上升,增加大約6.7萬人,前一個月增加5.2萬人。

歐元區四大經濟體中,除了德國上月還有經濟擴張跡象外,另三大經濟體企業活動都已經走平,法國顯然向西班牙和義大利看齊,以驚人的速度萎縮。

在歐元區外,英國的採購經理人指數從5月的49.5,劇降為6月的45.8,顯示經濟狀況加速惡化,震撼金融市場。

丹麥經濟連續兩季萎縮,房市低迷是原因之一。不過根據密西根大學的全球福祉調查,丹麥還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原因是和平、民主和社會平等。排在丹麥後面的是波多黎各、哥倫比亞和冰島;世界最不快樂的國家是辛巴威。

【2008/07/03 經濟日報】

能源高成本 重挫亞洲工廠

全球化的世界本來是「平」的,自從能源價格飆漲,增加運輸成本,轉而使亞洲經濟奇蹟蒙上陰影,這個世界變「圓」了點。

「世界是平的」,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富利曼在2005年暢銷書「世界是平的:廿世紀簡史」裡所提,主要說,全球化世界裡,商品和服務很容易在同一地生產,賣到全球。這是出口型亞洲經濟體的關鍵基礎。

此基礎先決條件是運輸和能源價格低廉。一旦石油每桶要140美元,情況即逐漸改觀。倫敦摩根士丹利策略師詹恩形容:「整個亞洲模式現在都受到壓力測試。」

詹恩指出,「世界已完全改變。過去10年來,中國無數工廠以某種能源成本為建廠假設,我想,使這些工廠活得下去的能源成本已經不再了。」

此改變對亞洲的影響是,利潤不斷下滑,股市和貨幣連帶不斷滑落。

「MSCI新興亞洲」指數近來連告重挫,今年已跌大約23%。史坦普五百的跌幅是14%左右。感受壓力的不只是中國,而是整個亞洲。

在「平」的世界裡,亞洲發展出效率高而且獨立的製造模式:商品原料取自數千公里外,在低工資地區開始製造,然後拿到中國的高科技工廠做技術層次和附加價值較高的完工,最後裝運,賣給歐洲和美國的消費者。

此模式要龐大的運輸能源,而能源成本已巨幅上揚。先在別地製造,到中國完工再出口,比例劇減到44%。

加拿大「CIBC世界市場」資深經濟學家魯賓和塔爾兩人估計,油價每桶150美元的時候,12公尺的貨櫃從上海運到美國東岸,成本將近1萬美元(台幣30萬3800元),是2005年的兩倍。相形之下,同樣的油價,同樣大小的貨櫃,從墨西哥運送的成本只要4000美元。

物價隨成本上升,中國商品價格上升,當然不只令中國及其廠商頭痛,對美國及其貨幣決策者也構成難題。亞洲進口貨低廉,抑制了整體通膨,美國貨幣決策者日子還算好過。

中國補貼能源壓低物價,關鍵是補貼多久。兩周前,中國將柴油和汽油價格提高約18%,是歷來最大漲幅。

全球化效應改變,有人吃虧也有贏家。墨、加、東歐,甚至美國和西歐的製造業會變較有競爭力。鋼鐵業已如此。美國鋼鐵業者競爭力提升,因他們比較接近原料來源,中國的鋼鐵公司必須從巴西或澳洲進口鐵礦。

詹恩指出,全球化以中國為中心,但情況有變時,中國也會成為主要受害者,供應中國並且受益於中國的其他亞洲地區也將受傷。

詹恩說,亞洲企業受到多面擠壓,一方面,貨幣對美元升值構成壓力,另方面,工資和能源成本上升,使利潤受到壓力。另外,美國和歐洲的需求不是減弱,就是停滯。

【2008/07/05 聯合報】

歐盟里斯本條約 波蘭拒簽

法國1日接任為期半年的歐盟輪值主席,艾菲爾鐵塔30日晚間燈火燦爛以示慶祝。但波蘭總統卡欽斯基1日表示他不會簽署里斯本條約,讓歐盟再度遇上難關。
路透

波蘭總統卡欽斯基1日表示,旨在簡化歐盟決策流程的里斯本條約上個月在愛爾蘭公投中遭否決後,波蘭簽署該項條約已「不具意義」,目前他不會簽署。

這項條約意在強化歐盟的領導中心,提升歐盟外交政策的效率及決策過程的公平性。卡欽斯基在大力促成此約的法國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首日如此表態,使歐盟面臨更多問題。波蘭如不簽署,里斯本條約將無法如期於明年元旦生效施行。條約必須獲得歐盟27個會員國全數通過始得生效。

波蘭國會已於4月批准條約,但仍須卡欽斯基簽署。詢以是否可能簽署里斯本條約時,卡欽斯基表示:「簽署已失去意義,但也很難預測最後的結果。」

波蘭國會眾議院議長柯莫勞斯基批評卡欽斯基的談話。他說:「這項表態使我既驚且憂,因為卡欽斯基曾經親自參與條約協商和草擬的過程。」他又說,卡欽斯基必須懸崖勒馬。

法國與荷蘭選民2005年相繼在公投中否決影響更深遠的歐盟憲法,各國多番折衝後,推出里斯本條約。法國總統沙克吉曾經居中促成里斯本條約,沙克吉30日深夜在巴黎向全國發表電視演說,闡釋他對歐盟的期許與規畫,表示:「歐盟已經出現一些問題。建構歐盟的過程出現某些失誤。」他又說,部分歐盟國家的公民認為,國家機構可能比歐盟更能保護他們免於受到全球化浪潮的衝擊,這是倒退的想法。

【2008/07/02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