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中國製問題多 德商出現撤廠回流潮

自由時報20080712
德國玩具大廠史泰福的一名員工在一隻泰迪熊的耳朵縫上商標。(路透)

〔編譯魏國金╱路透德國金格鎮十一日電〕在國際油價迭創新高、運輸成本也漲聲不斷之際,一些德國公司無視中國的廉價勞力與廣大消費人口,決定逆流而行,從中國遷回祖國,生產泰迪熊的史泰福公司(Steiff)就是一例。

品質不穩、運輸成本高…

為追逐「中國製造」的低廉成本,史泰福將逾半數的產品拉到中國生產,如今因品質與勞工素質的考量,宣布在二○○九年底將生產線撤回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

由三十五個部分組成的泰迪熊,平均價格約四十至七十歐元(約台幣二千元至三千四百元)。製造一個泰迪熊約需花一年的時間學習,其中有八成作業需靠手工。

然而,史泰福總經理弗萊辛說,中國製的產品常被打回票,因為員工流動率高,使得勞工的訓練不足,他感嘆:「在那裡我們水土不服。」

資誠(PwC)會計事務所主管中國企業集團的凱瑟說,問題在於中國下游工廠的品管難以掌握,如果中國總公司沒有人到下游工廠監督,那麼品管就會出問題。

PwC的調查發現,中國製造的貨物成本要比在德國製造便宜五成以上,然而這些公司往往低估了物流成本,約有三分之一的公司因將生產線東移,實際面臨虧損。

德國健身彈簧墊公司Bellicon也表示,後悔將一些生產線拉到中國,現在已亡羊補牢,將其拉回德國。該公司經理施馬克說:「在德國我們必須做許多的後續工作,比如處理顧客的退貨,我們盤算一下,幾乎沒有省到什麼成本。」

他抱怨說,公司人員常往返中國,試圖與中國合作廠商建立好關係,但是如果超過半年沒去走動,整個廠的勞工幾乎就換了面孔,「品質如此參差不齊令人慨嘆,新人來,品質就往下掉,他們提升技術後又走人。」

企業顧問公司「中國優勢」董事長米德勒說,外商公司沒有計算好整體企業成本,包括訓練、時間延遲、生產線監督等。此外,攀升的運費與油價也使得在中國生產貨物失去意義。

德國工程技術協會的一項研究顯示,每五家德國公司中,就有一家在短暫外移後回歸德國。該協會主席布勞恩說:「這個數據告訴我們,德國製造的標籤仍是品質保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