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東協 中印經濟成長夥伴

過去幾年,亞太區域在中國「世界工廠」之生產製造優勢帶動下,其經濟發展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雖然偶有區域安全威脅影響,大致而言,亞太區域發展仍以「和平穩定」和「經濟發展」為主軸。

因此區域合作與經貿整合成為各國家施政推動的重心,而攸關安全之議題,例如:北韓核武、南海主權等議題,亞太區域國家莫不採以「對話」替代「對抗」策略;除此,簽訂自由貿易區也成為亞太區家重要之經貿議題,大陸、印度及東南亞諸國的生產資源、市場開放、區域戰略更是發展與整合的核心關鍵,亞太經濟情勢正改變,亞太地區新的成長結構正成形中。

在經濟發展上中國和印度有其相似性,二者均擁有大量價廉之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但中國以製造見長,已成為全球之製造工廠;印度則是以科技軟體的專業,成為世界服務外包業的巨人。

中國在生產技術方面長足領先印度,這要歸因於中國經濟改革比印度早了十年,這十年奠定了中國在經濟成長的基礎。印度引以為傲的是大量的高科技開發技術人才,依據世界經濟論壇統計,印度工程師名列全球第三,數量是中國的九倍之多,此外印度還享有語言優勢,英語是第二語言,英語人口約二億人;儘管如此,大陸吸引國外直接投資,近年來遠超過印度許多。

根據統計,在80年代印度平均年經濟成長5.6%,而大陸是9.3%;90年代到2003年,印度平均年經濟成長是5.8%,中國是9.7%。雖然,大陸經濟基礎領先印度,估計2003年至2012 年,大陸與印度年經濟成長率在亞太區域將超越主要國家,名列前茅;若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轄下之國際能源總署 於2007 年的研究報告,2005至~2030年中國與印度平均年經濟成長率將分別為7.5%、7.8%,可見中國與印度將是亞太區域長期成長的火車頭。

近年來亞太地區的區域經貿合作,最重要的發展是莫過於正如火如荼進行的東協自由貿易區。東協為加速推動東協自由貿易區,有其策略性與階段性,而六個國家 (泰、馬、印、菲、星、汶)早期簽署共同有效優惠關稅協定,該國家間90%貨品項目在2000年1月1日起關稅降為0%~5%,最晚也須在2010 年達成,其餘四個 (越、柬、寮、緬)會員國最晚2015年達成,未來東協十國將謀求政治、安全、軍事、運輸和觀光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另外,東協「十加三」、「十加一」(中國、日本、南韓及印度)情勢發展,中國大陸與東協已於2002年11月4日簽訂「東協-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並於2004年先行減免對東協進口產品的關稅,大陸與東協達成協議將在2010年以前與東協六國、2015年前與東協十國建立自由貿易區協定。

日本進程方面,日本早已分別與東協之印尼、新加坡、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及汶萊等六個會員國,個別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已於2008年4月與東協簽署包括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與經濟合作等廣泛領域的「自由貿易協定」,東協主要國家將在10年內廢除對日本家電、汽車等90%以上產品之關稅,日本則同意廢除對東協10國90%以上產品之關稅。

韓國進程方面,已於2006年8月、200年11月,分別與東協簽訂「貨品自由貿易協定」、「服務業自由貿易協定等,雙方期望2009年至少對80%的韓國與東協間貿易產品實行零關稅,對東協新成員則將賦予各種特別優惠措施,韓國預定於2008年正式簽訂「東協-韓國自由貿易協定」。

除此,印度與東協區域經濟整合腳步也未曾暫歇,2005年12 月雙方成立「東協-印度自由貿易區」促進會,近期正加速雙方貿易及投資關係、加強能源安全、防制禽流感、強化海嘯早期預警系統等談判,雙方希望在2011 年與2016年分兩波成立自由貿易區。

同處於亞洲且人口均超過10億人的大陸、印度,正以各自不同擅長追求富強、繁榮,尤其近年來中國和印度的發展,已經漸漸成為了亞太區域經濟成長的領頭羊,兩個國家的共同的特點是具有大量的人口與巨大的內需市場,而目前中國大幅之貿易順差與外匯存底,幾乎已經取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大國,中國市場的購買力數值幾乎達到日本的兩倍,未來印度內需市場亦將跟隨中國的腳步,可預見未來中印長期經濟成長將成為帶動亞太區域成長的動力引擎。

東協與中國、日本、南韓及印度自由貿易區簽訂後,將形成了一個擁有20億以上人口的龐大經濟體,依人口計算,將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按經濟規模,次於北美自貿區及歐盟,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由於中國、印度經濟長期成長,經濟崛起後期,隨著人民平均所得提高,將帶動內需消費市場興起,大陸、印度人口眾多,將由生產製造角色逐漸蛻變成主力消費市場;東協國家將挾豐沛生產資源、原物料與商品「零關稅」自由流通優勢,將成為未來亞太區域之生產基地,因此東協將扮支持大陸、印度經濟成長的橋樑角色。(作者是工研院IEK╱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

【2008/05/1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