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保護主義捲土重來

  • 2008-08-12 中國時報 【倪伯嘉】

 最近發生的一些國內外全球貿易新聞,乍看下似無關連,但都意味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又凌駕於自由貿易市場機制之上。如此國際貿易秩序的轉變,正逐漸衝擊你我每個人的生活

 七月底在日內瓦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小型部長會議」,各會員嘗試突破談判七年卻苦無進展的「杜哈發展議程」僵局。由於歐美先進國家與印度、中國開發中國家,皆不願真誠進行農業貿易自由化改革,歹戲又在相互指責聲中不歡而散。會後學者即在報章撰文嘲諷各國參與貿易談判官員,這次可真鬆了一口氣,相互感謝對手的立場夠堅定,讓彼此回國後皆能對選民有所交待,還可繼續抱守保護主義無需開放市場。受苦的還是窮到只有初級農產品可創匯的低度開發國家,仍舊無法打入歐美市場與受補貼的富國農產品競爭,繼續在全球貿易市場被邊陲化。

 WTO多邊貿易談判受挫,總讓人聯想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將順勢而起成為熱門選擇,但FTA卻仍難敵貿易保護主義。八月六日美國布希總統與南韓李明博總統在首爾高峰會共同表示,將續爭取美韓FTA獲得兩國國會批准。但就在今年,牛肉政治風暴已讓李明博統治威信大失,反對黨正蘊釀期待更大的爭議。四月份布希將美國與哥倫比亞FTA送交國會批准,也遭到眾議院擱置變相罷審的命運,即便哥國已是美國在南美的最後盟邦,也無法以外交利益說服反對自由貿易且居國會多數的民主黨議員。

 倘若美韓國會有足夠票數支持,何以草簽一年餘仍遲未解決?還得需勞駕總統作外交辭令宣示?原因就在貿易保護主義陰影已籠罩兩國民意,普遍懷疑自由貿易所能帶來的利益,恐懼競爭所將帶來的失業衝擊。美國民意對FTA疑慮甚至已嚴峻到民主黨黨內初選,希拉蕊與歐巴馬競相主張要與加拿大、墨西哥重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否則美國考慮退出該協定。

 台灣外貿易談判最敏感議題就是稻米市場開放。近日媒體報導全球糧荒導致國際米價大漲,台灣稻米今年上半年外銷美加等地區六、六三四公噸,暴增近卅倍。台灣稻米在全球市場物美價廉,獲國際糧商青睞。但長期歷史真相則是,全球稻米僅有不到七%的產量被跨國貿易,相對小麥玉米其他穀物而言,是不合理的偏低。

 日韓台等國長期聯手抗拒稻米開放進口,美國提供稻米補貼急欲打開海外市場,稻米貿易總是談判桌上老議題。但在能源危機導至全球糧食價格高漲後,稻米保護主義竟變相繁衍到中、泰、越、柬埔寨、印度、印尼、巴西等產米國,紛暫停稻米出口,國際米價飆至歷史高點。今年初,海地、埃及、象牙海岸,也就發生了民眾為搶購食米的暴動。

 聯合國統計分析,全球稻米產量實足以盛滿每一張碗,前提是完全自由進出口貿易。台日韓將進一步開放稻米進口視為政治禁忌,產米國也藉由管制出口賺取更多利益;各國距離自由貿易理念太遠,偏偏又貼近保護主義的誘惑太近。或許台灣好米才有機會走出去。

 就在今年,貿易保護主義幾乎迷惑各國政府對市場機制信仰。在石油、糧食、原物料價格高漲引發停滯性通貨膨漲壓力下,復以美國房貸、股市等未爆彈不知何時移除之際。要各國政府支持充滿不確定利益的自由貿易,需彼此高度共識智慧,但這就是WTO談判最欠缺的。但若相信貿易保護主義可帶領大家平穩過渡的全球經濟新挑戰,恐怕挑戰只將越演越烈。

 (作者為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經貿組博士,現任我駐外人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