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3日 星期五

台灣的機會:日+星+荷

12月15日兩岸開放大三通,一圓20年的大夢;開放當日,馬總統公開表示:面對大三通的巨大機會,我們一定要做好萬全的規畫。立刻有人質疑,既然期盼等待了20年怎麼可能到開放臨頭,才要趕緊規畫?但實際上,國民黨猶未失去政權之前,其實早有規畫,而且這是不論何種顏色的政權,半世紀來所做的最有氣魄的規畫。

就在李登輝主政、蕭萬長擔任行政院長的時候,行政院提出了建設台灣為「亞太營運中心」的計畫。其後一方面由於兩岸無法直航,限縮了台灣在海峽兩岸可以扮演的角色;一方面李總統基於其意識型態,高喊戒急用忍、兩國論等批中共逆鱗的主張,使海峽波濤洶湧,塑造了一個極為不利於客觀環境,將亞太營運中心的機會泰半扼殺。

與此同時,並不十分了然此計畫真義的推動者,復將擘劃工作交付給一個並不十分了解台灣經濟內情的外國顧問公司,將亞太營運中心割裂成亞太金融中心、轉運中心、電信中心、媒體中心、製造中心等六個口氣托大但不切實際的部分,如同混沌被鑿出了七孔一般,抑鬱而終;而且原計畫有畫龍點睛之妙的「亞太營運特區」,也被遠來的和尚一筆勾消,無疾而終。

十餘年的光陰終於熬過,李總統所下的鎖國詛咒,也終於隨馬政府上台而解除,客觀環境從極不利的極端,快速回正;迨12月15日大三通實現,亞太營運中心的必要條件乃忽然具備。如果新的國民黨政權有足夠的魄力與智慧,首要之務,就是揭開封條,讓亞太營運中心計畫重見天日,趁著兩岸三通、雙方氣氛大為改善的契機,趕快推出,讓它撥浮雲直上萬里。

不過,切不要再重蹈覆轍,又重拾起麥肯錫公司誤入歧途的規畫,想重溫成為亞太六大中心的美夢。這一次,政府必須更真切而深入地認知三通之下的台灣,到底因而開發出何等優勢條件?在徒耗光陰十餘載之後,今天我們當憑何而起?

其實從20年前開始,當台灣賴以創造經濟奇蹟的加工出口業,在主客觀重重壓力之下被迫撤離台灣,向亞太地區各個國家四處飄零,台灣就獲得一個百年難遇的絕佳機會;這許許多多從台灣飄散的加工出口業,紛紛運用各國的廉價勞動資源十倍百倍地擴大其規模、提升其獲利。但萬變不離其宗,這許多下游廠商還一仍舊貫地向台灣之中上游產業與周邊產業仰求支援;於是台灣在剎那間成為這些廠商不可或離的營運中心,而當這些企業構成了各國最倚重的成長動力時,台灣也就在這些國家之間躍升為亞太地區的營運中心。

這樣的營運中心不必細分它是何種專業、何種功能,更無需穿鑿附會成為什麼媒體中心之流的時髦玩意;但從與他國的對照,我們可以看出,其中有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成為如日本一般,各個下游加工廠商的原材料、零組件、半製品的重要供應者;像新加坡一樣,成為周邊產業提供融資、周轉、募集資本、獲得各項服務的重要支援者。只要有效扮演好這樣的角色,台灣不是營運中心會是什麼?

但除了這兩項使命之外,台灣的獨特地理位置、發展經驗,以及與中國大陸同文同種的關係,又賦與台灣另一項使命:如歐洲大陸的荷蘭一樣,藉其深水良港、完善的基礎設施、高素質的專業人力,成為中國大陸與全球各地之間的媒介,向外輸出一切具有競爭力的物資、勞務,向內引進一切符合其需求的財貨勞務。

因此,台灣應該是日本加新加坡加荷蘭這三種營運中心的綜合體。換言之,台灣同時擁有這三個我們艷羨不已的先進國家各自的機會。以這樣的機會,面對如此巨大且亟待開發的中國大陸,台灣今天的處境本應成為舉世各國艷羨的對象。

長久以來,不分藍綠,政治人物以鎖國政策閹割了這樣的機會。今天打破魔咒、開放三通,只是走出了正確的第一步;如何讓台灣在自由開放上、在人才素質上、在研發技術上、在運籌經營上、在基礎設施上,都能臻至這三個先進國家的最高標準,我們才能伸手摘取令人垂涎欲滴的豐碩果實。

要台灣在三通之後立臻此境,當然是痴人說夢。但我們何不聚全國之力、以最大的勇氣,在北、中、南各選一個試點,完全不受拘囿地建設出足以比美日+星+荷的營運特區,進行十餘年前即應展開的實驗,總結其成果,進一步將整個台灣都推向光芒四射的新高峰!  

【2008/12/2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